近日,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节卡股份”)披露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保荐人为国泰君安证券。

节卡股份的主营业务为协作机器人整机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并从事包括集成设备及自动化产线在内的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

根据招股书,2021年度,公司协作机器人整机销量2267台,根据IFR统计的全球销量数据3.9万台,发行人的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6%,属于业内第一梯队企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李明洋直接及间接持有公司14.87%的股份。李明洋通过直接持有股份及一致行动关系间接控制表决权,合计控制公司41.63%的表决权,并担任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对公司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议以及重大经营决策事项具有重大影响,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股权结构图,图片来源:招股书

本次IPO拟募资7.5亿元,主要用于年产5万套智能机器人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募资使用情况,图片来源:招股书

部分原材料供应商较为集中

报告期内,节卡股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827.86万元、1.76亿元、2.81亿元,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2612.91万元、-1846.38万元、4.40万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合并报表口径未分配利润为-3571.47万元,公司仍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

基本面情况,图片来源:招股书

值得注意的是,为建立健全对员工的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公司于 2022年11月实施了股权激励。本次股权激励将产生股份支付费用总额1.77亿元,公司根据员工五年服务期,在归属期内分摊计入当期损益,进而或对公司未来净利润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及分产品占比情况,图片来源:招股书

报告期各期,公司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0.27%、49.28%、50.20%。公司两部分主营业务中,协作机器人整机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2.49%、57.32%、56.72%,该业务毛利率主要受下游市场需求及竞争格局、原材料采购成本及技术先进性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

公司与同行业可比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对比情况,图片来源:招股书

同时,节卡股份的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收入的毛利率分别为39.35%、14.43%、26.49%,呈现较大波动,该类业务存在显著的定制化特征,受项目实施周期、实施难度、原材料价格波动、客户需求变化、是否首台套等因素影响。

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变动情况,图片来源:招股书

报告期各期,节卡股份向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占同期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 51.25%、39.54%、49.14%,主要原材料中的谐波减速器及PCBA的供应商较为集中。其中,谐波减速器主要供应商为绿的谐波,其在业内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PCBA主要供应商为上海巨传,其根据公司提供的设计图纸及物料清单,按照公司的工艺规范要求进行加工生产。因此,受上游行业集中度、技术保密及供应稳定等因素影响,公司对部分原材料的采购较为集中。

公司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包括谐波减速器、电机转定子等机械标准零部件,PCBA、工控机、开关电源、IC等电子电气类元器件等。报告期各期,公司直接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均超八成,占比较高。上述原材料价格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公司产品成本。2021年以来,芯片、PCBA等电子元器件价格上涨,交期延长。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

报告期各期,节卡股份的境外收入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80%、8.19%、11.83%,境外业务收入规模及占比逐步提升。公司产品已销往欧洲、亚洲、美洲等诸多国家或地区,且公司已于中国香港、德国设立子公司,未来将持续开拓海外市场。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地区的构成情况,图片来源:招股书

众所周知,协作机器人是涉及机械学、材料学、运动学、动力学、电子电气、软件工程等多学科的复杂系统,新产品研发的难度较大。随着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以及下游应用行业对人机协作、人机共融提出更高的要求。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逐年上升,分别为1801.49万元、2685.20万元、4750.92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7.31%、15.27%、16.92%。

公司研发经费投入情况,图片来源:招股书

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呈持续净流出状态,主要原因为公司主营业务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及客户在持续培育、产品与技术在不断优化。公司需要投入较多的销售费用以进行市场开拓,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以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以及新技术的迭代。

公司的现金流量简要情况,图片来源:招股书

结语

目前来说,节卡股份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完善产品体系,扩充生产能力,进一步巩固公司产品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而在市场开拓方面,公司需要重点开拓汽车零部件、3C电子、精密加工等行业,以大客户为切入点,不断复制和开拓工业应用场景;此外,公司也要着力开拓以国内、日本及东南亚、欧洲为核心的三大市场,持续提高市场占有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