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3个月,港股市场持续反弹,恒指累计反弹超过50%,恒生科技指数也超过60%,强势程度让很多资金错愕和因为白白错过行情而扼腕叹息。


(资料图)

不过,进入2月以来,港股重新转入回调状态,叠加一些宏观的因素,以及近日的消息面,市场信心似乎再次有所动摇,不少资金甚至选择了落袋为安。

从资金角度看,在如此短期大幅反弹后,港股转入短期调整状态未尝不可能,只是让我们更关注的,是接下来市场将可能如何演绎,新的方向又在哪里?

01

疯涨之后,有人选择落袋为安

回看这一波行情的起点,很显然是防疫举措优化和反垄断监管收尾的时间节点,双重刺激下,互联网、金融、地产、医药、消费等领域成为最大收益的板块。

刚好这些也是港股市场权重最大的板块,因而带动整个市场全面回升。

上述的代表板块,绝大多数整体涨幅均超过了50%,尤其各领域中的龙头企业,涨幅最为夸张。

比如腾讯,从去年低点至今期间最高反弹1.2倍,一步接近去年8月后持续调整4个月之久的箱体平台,市值也一度回到接近4万亿港元的高度。

其他的科技互联网科技巨头也多数如此,阿里、美团、京东、网易、百度、小米等表现也不差,期间反弹幅度最差都在50%以上,甚至翻倍也不少。

就连金融保险业最具代表性的巨头平安,股价都翻了1倍多,重新回到万亿市值。

但目前,这些巨头企业无论是短期反弹幅度很大带来的资金落袋为安诉求,还是股价上方压力位带来的考验,对股价短期冲高的压力都很大。

更主要的在于,反弹到现在,不仅开始缺乏支撑其继续上行的刺激因素,市场还出现了一些带来压力的因素。

这导致市场的信心开始从强烈一致预期上涨,到重新回归混沌,资金也出现了获利离场的迹象。

最明显的是近两周港股指数明显回落,南下资金流出越来越多。2月的第一周,港股通刚重启,南下资金就出现了高达175亿港元的净流出,是2021年8月以来最高单周纪录。

02

面临三个考验

股票短期大幅度反弹之后,如果仅是企业自身估值修复和宏观经济增长预期的利好刺激,那么并不会有什么问题,股价即使不再上涨,重新大跌回去的可能性也极低。

但新的情况在于,近期市场出现的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是需要警惕的。

比较重要的,有三个:

首先,近日港股券商短期暂停内地股民在港股开户交易的事件开始受到更多关注。

据报道,这个事件的缘由在于涉及跨境证券业务的合规性,目前暂停是因为需要等待监管厘清相关法规后,才可以继续使用。具体不好再次评述,其实从去年对某两个港美股交易平台实施整顿开始,也可以发现不少端倪。

这件事,有可能引发市场对港股交易的短期担忧,毕竟参与者的可能减少确实对交易不利,也影响市场信心,但情绪影响大过实际影响。

截至目前,内地投资者在香港的交易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某途证券为例,截至3Q22,其注册用户数1920万人,开户用户数313万人,2022年前三季度总交易规模3.8万亿港元,其中,内地投资者的贡献度可能不会太小。

不过另一方面,近年来内地与港股的互联互通不断突破,目前港股通标的基本纳入了绝大多数的港股优质企业,整体市值也占据了8成以上的港股总市值,内地股民完全可以通过港股通渠道投资港股。

并且内地投资者相对来说,资金更安全,也更能投到好企业,同时避免港股特有的各自老千和套路坑。

所以,对于这事情,大家其实也不用过于担心。

其次,拜登政府近期传出对我方科技领域投资的一些限制性小动作。反映出两方关系趋向复杂,一定程度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带来影响。同时,中概股中科技股是最大比重,虽然这些科技股也基本已回港二次上市,但不是个利好的消息。

上周港股科技巨头纷纷率先大幅回落,原因就在此。

同时,这也反映了一个事实,美国对我方千方百计使绊子的野心,未来都难以改变,以前出现过的玩法,可能还会玩下去。

所以中概股、科技这些领域,未来可能还会有不确定性。

就是,一来事儿,市场就立即反应,事儿热度一过,市场就再涨回来,这样的波动。

三是,海外加息和地缘局势带来的不确定性。

周五晚,美联储再次放鹰,鲍威尔扬言降低通胀还需要很长时间,限制性利率还必须保持些时间,加息可能超出市场定价水平。

市场可能因此需要重新纠正对加息的乐观预期,无疑会给市场情绪带来短期影响。

另一方面,俄乌及其他地缘局势持续带来冲击,依然给欧洲经济修复以及全球市场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尽管俄方最近放出“准备无条件谈判”的口风,但交战这么久,欧美的大笔支援还在路上,早已不再是俄乌单方面想结束那么简单。

现在欧洲的压力很大,国际机构一直也担心会给全球带来黑天鹅,这些不确定性传导到港股也是需要我们足够重视。

上述因素,在当前港股市场大家短期都赚得盆满钵满的背景下,可能会让市场从强一致性上涨预期重新回到混沌分化阶段。

如果接下来有更多资金选择落袋为安,很可能会给市场带来更多压力。

03

新的机会在哪里?

回顾这一波修复行情,其最根本的逻辑支撑在于国内因素,是疫情放开、反垄断监管收尾,以及强政策刺激下的经济复苏预期共同催化。

这些支撑,会一直成为推动经济和市场稳健增长的动力,只要它们不出变化,那么海外因素和短暂的市场交易制度变化,对港股来说是无伤大雅的。

即使会出现短期回调,幅度可能也不会太大。

就是说,2023年,是国内股市的修复年。

并且,估值跌幅越大的行业,相对的修复空间就越大。

互联网、地产、消费、医药这些别看反弹了很多,但因为之前超跌更多,所以修复的空间还是有的。

当然也有另外的一些新机会。

一个是那些还有待补涨的诸多行业,比如建筑材料、钢铁、电子、汽车、家用电器、美容护理、机械设备等中游行业。这些行业,在这两年海量稳经济政策刺激下,实际很多已经积累下来了很不错的业务底蕴,即使短期依然没能反映在业绩财报上,但困境反转的能量,确实在不断释放。

这些板块,在估值表现上,整体也并不高,在业绩预期回暖条件下,具备不错的安全垫。

另一个是港股中高分红的传统大蓝筹,这些板块的修复表现相对较平淡,本就很具备长期配置价值,如果港股的互联网科技大板块回调,它们会是资金比较喜欢的去处,目前时点,已然合适。

第三个是高景气的科技赛道,比如最近由chatGPT引发的人工智能大风口,国家近两年不断力推的创新科技自主自强领域的半导体、软件、先进设备、大数据、VR等产业领域,在港股里有不少在A股缺乏的稀缺龙头企业。

这些标的在这波反弹中并不太突出,因而也具备不错的补涨潜力。

还有就是食品饮料、体育用品、香港本地消费行业里的港股特有龙头,大多数不仅估值足够便宜,同时在经济修复,香港恢复通关背景下,业绩向上修复空间的也很值得期待。

04

尾声

对于2023年的国内市场行情,几乎国内外所有机构都是给予比较乐观的预期,并且不少机构也在真金白银大笔在买买买。

虽然这其中,也有不少反指风向标,但当所有大佬对站在同一边的时候,你最好的选择,是相信他们。

大概率,今年的行情是会有看头的。

如果接下来市场真的出现大幅回调,那请不要慌,它可能将会是今年最好的上车机会。(全文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