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智能手机之后,PC电脑产品销量正在入冬。
(资料图)
国际机构最新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PC出货量报告显示,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的总出货量下降18%至6940万台。Gartner数据也表明,PC第三季度全球出货量创下20多年来的最大降幅,被业内称为“历史性放缓”。
PC寒潮并非始于近日。从去年第四季度起,PC出货量和市场规模就步入下行通道。从笔者接触的多家头部企业来看,一致判断行业萎缩趋势将在第四季度延续。
这与去年和前年的市场爆棚形成鲜明反差。2020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的采购量达到了iPhone问世以来的最高水平,联想、宏碁等厂商去年出货量增速均超20%。当时的制造商需要数月才能完成订单供应,供应链也曾阶段性紧张。
时光流转,周期涤荡。目前来看,即便苹果等个别厂商相对坚挺,但整体难挽PC行业整体加速退潮。拆解市场疲软的原因,外因在于大环境及需求放缓,内因则在于产品本身的天然基因BUG。PC的主要用途包括休闲娱乐、办公两个层面。伴随着消费欲望降温,其他替代性产品的迭代,PC已经不再是消费必需品。加上PC本身的耐耗属性,更新换代周期偏长,且服务有限,几乎所有玩家都要承受购买力下滑的阵痛。
从资本角度考量,行业萎缩会传导到估值冲击。随着主流厂商的出货量陆续步入低水平,业绩与估值的“戴维斯双击”已给出回应。此外,A股市场中的机壳、触摸屏、键盘、结构件等部分产业链公司会否受到波及,进而出现库存增高、订单下滑等新问题,也会成为市场关切。
寒潮之下,多数行业玩家的首要选择就是收紧开支。与BAT等巨头一样,不少硬件厂商相继迈向“收缩”之路。今年以来,华硕、恩杰等相继被传出裁员消息。同时,产业链上的英特尔、AMD等巨头,也对今年第三季度或全年的业绩指引进行了下调。
从本质来看,战略收缩只能被视为对于产业“入冬”的阶段性自保之举,依靠创新和转型突围才是“备春”的最佳路径。
创新作为产业基因,不只是口号。近年来,国内智能手机销量连续走低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革命性的功能变革,进而带来手机市场座次重排,头部厂商加速内卷。对于PC行业来说,相比短期需求爆发带来的红利,同样也更需要技术和产品层面的突破与创新。包括整机制造商和供应链公司在内,能否借助行业低潮,推出现象级创新,借此“烘暖”行业冷板凳,将是重要考验。
另一方面,依托庞大供应链和自身资源,转型到更为广阔的增量赛道,应该是更长周期下的突围路径。梳理来看,联想、戴尔等头部公司均已瞄向新IT赛道,发力基础设施方案业务。其中,联想还借助拯救江豚等方式,推进智慧方案在生态保护等更多场景的落地。不过,这种转型一方面面临高成本、重资产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必然需要资源、时间、人力等多元投入,甚至主业反哺。
每一轮行业低迷期,也必然同步意味着新的机会和需求的酝酿。解锁寒冬的钥匙虽在,但无论是创新还是转型,想拿到这把钥匙都不容易。资本和市场,需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