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丹桂飘香,蟹肥菊黄。随着螃蟹销售逐渐进入旺季,蟹卡、蟹券开始登上各大销售平台的热卖榜单。作为实物等价物,蟹卡、蟹券为孝敬长辈、增进友谊等提供了便利,是很多人逢年过节送礼的首选。但由于种种原因,蟹卡、蟹券在销售、流通、兑换等各个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查看相关评价不难发现,从“薄薄一张卡、厚厚一个盒”的过度包装,到“一券在手、一蟹难求”的兑蟹难,再到“母蟹变公蟹、四两变三两”的货不对板,有关蟹卡、蟹券的吐槽、投诉时有出现,相关问题背后的隐性危害不容小觑。

销售环节噱头多。一些商家往往会标注“8888型”“9999型”等型号,打上“尊享款”“奢享款”等标签,使得消费者很容易产生误解,将型号当做是真实价格。为了让卡券看上去更有档次,部分商家还专门定制高档礼盒,搞过度包装。增加的非必要生产成本,导致蟹券价格虚高,同时也不符合绿色消费理念,造成包装浪费。

流通环节猫腻多。不同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实物交易,蟹卡、蟹券属于预付消费,大多无需实名购买,更像是一种带有金融衍生品属性的期货产品。有媒体报道,曾有经销商发行500元的蟹券,采购员以400元价格买来后作为礼品送出,收礼者以250元转给黄牛,黄牛再以300元卖回给经销商。兜兜转转间,经手者雨露均沾,螃蟹却是一只没卖出。在利益诱惑下,有的商家即便螃蟹不够、或者没有螃蟹,也敢超发、超卖。空转的“纸螃蟹”,一方面给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带来新的隐患,另一方面也模糊了螃蟹市场真实供需情况。一旦经销商关门跑路,将给蟹农、消费者等相关主体造成不小损失。

兑换环节套路多。在卡券兑换过程中,消费者常面临螃蟹难兑换、质量难保证、权益难维护等问题。比如,在有效期内,不管何时兑换都显示预约已满;收到的螃蟹被“五花大绑”,光捆扎绳重量就超过一两;对螃蟹质量不满意,平台订单早已默认好评,无法退款……个别商家玩的花样、套路,不仅严重影响了消费体验,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长期来看,将透支消费者的信任,使得行业发展难以实现良性循环。

购买蟹卡、蟹券,最终是为了兑换螃蟹。让“纸螃蟹”卖得更规矩,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努力。监管部门要严监管,把握节日特点,对消费者关心的几大问题进行专项整治。行业协会要严标准,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行业规范,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销售平台要严把关,除了要求商家提供完整的资质证明、检测证明,与销售数量相吻合的养殖、采购合同等防止超发超卖,还可通过使用第三方担保账户管理预付费资金、适当延长螃蟹卡券收货期限等方式,促进商家规范经营。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蟹卡、蟹券时则要擦亮双眼、注意甄别,挑选信誉度高的商家,遇到问题留好相关证据,依法进行维权。

如今,人们对预付消费模式日益熟悉,选择时也更为谨慎。以蟹卡、蟹券为代表的礼品券要想持续吸引消费者,只有多从规范经营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绑紧监管之绳,挤掉行业水分,消费者买得放心、兑得顺心、吃得安心,礼券经济才有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