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方研究再次“卷”出新高度,这一次 “券商一哥中信证券(600030)也来了。

继海通国际分析师拆了一辆比亚迪(002594)之后,中信证券分析师“不甘示弱”,拆了一台特斯拉Model3,并发布了一篇名为《从拆解Model3看智能电动汽车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


(相关资料图)

这份长达94页的研究报告由中信证券五大行业的8位分析师联合撰写,对特斯拉的E/E架构、三电、热管理、车身等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

拆了28万元的Model3研究啥?

据了解,中信证券此次拆解的车型为特斯拉Model3 2020款,目前在官网起售价为279900元(扣除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

耗时两个月,集结云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汽车及零部件等五大行业的8位分析师,拆了一台价值28万元的特斯拉Model3,这份报告到底讲了什么?

中信证券在报告中表示,希望通过对特斯拉Model3这一智能电动的标杆车型的分析,展现特斯拉作为一家全球头部汽车企业对汽车智能电动化的思考,以期厘清后续产业发展的可能方向,更好地支持相关决策。

具体来说,报告围绕域控制器架构、线束和连接器、电池、三电与热管理、车身等方面展开分析,拆解内容近80页。

在域控制器架构方面,特斯拉E/E架构由分布式转向域控制结构,软硬件实现解耦,是软件定义汽车的关键。特斯拉Model3是域控架构的引领者。

线束和连接器部分,据中信证券测算,线束单车价值量约2000元。特斯拉Model3为了轻量化,开始用铝替代铜,低压数据线在域控化进程下将有所减少。

电池设计上,研报认为特斯拉的核心理念是提升比能量,由小模组到大模组再到无模组CTC,电芯尺寸由1865到2170再到4680,核心趋势是减少电池包中非能量的结构件数量,降低成本减少重量,提升续航里程。报告称,特斯拉目前代际技术领先,4680和CTC是后续发展方向。

车身方面,研报称Model 3天幕引领行业趋势。具体来看,特斯拉所使用的天幕玻璃采用高强度的夹层玻璃以保证安全,并通过镀膜技术阻挡近98%的紫外线和81%的热量进入车内,料将成为未来趋势。特斯拉的天幕设计逐渐开始被其他品牌跟进,蔚来、小鹏、理想和比亚迪等国内车企均在旗舰车型上开始搭载天幕。

在报告的最后,分析师们强调,智能汽车的域控化已成趋势。重点推荐域控制器相关公司,建议关注特斯拉、宁德时代(300750)、LG化学等优质整车、电池企业供应链。

“拆车写研报”引发热议

券商为写研究报告“拆车”早有先例。

早在2018年,瑞银Evidence Lab团队就拆了一辆特斯拉 Model3、一辆2014年款的宝马i3和一辆2017年款的雪佛兰Bolt,以此比较三款车的动力总成、电子系统、做工、外观等。2021年,他们又拆解了大众MEB纯电专属平台打造的ID 3电动车,以分析未来新能源车的发展走向。

不久前,海通国际一份长达87页的研报在业内刷屏。这份《海通汽车实验室——比亚迪“元”细化拆解》堪称产品说明书,对比亚迪元EV360的零部件细节做了一一展示和分析,图文并茂。

具体呈现上,不仅包括结构件、底盘结构件、座椅、灯具、线束、方向盘+EPS总成等部件或零件,甚至还有隔音材料、整车主地毯、多媒体系统、组合仪表、空调控制面板、热管理系统、电池系统、电驱系统、轮胎等等。

从海通证券(600837)金属+汽车团队在研报前言的表述来看,该报告为其拆车系列第一次拆车,意味着后续或许还会有更多的拆车报告发布。

“拆车写研报”的行为也引发了热议。有行业人士认为,拆汽车和拆苹果手机一样,都是为了研究热门行业的供应链,且海通国际的这份研报或许能从侧面推动券商分析师进一步深耕个股研究、行业研究。但也有业内人士质疑道,这份研报重在拆解的过程,分析和总结内容相对较少,核心观点并不明确。而且对于中小券商来说,也没有“拆解式研究”的资金实力。

卖方研究“卷无止境”

从拆苹果手机到拆汽车,近年来,卖方研究 “卷无止境”。

6月17日,中金公司(601995)有色金属团队通过视频直播“中矿资源(002738)津巴布韦Bikita锂矿开工仪式”。这场由中矿资源主办、中金公司协办的直播,引发了投资者广泛关注,原因在于津巴布韦总统和副总统也将现身“直播间”,和投资者近距离接触。中金公司这一“跨国直播”之举也被认为“内卷达到新的天花板”。

券商“花式内卷”行为背后折射出的是行业激烈的竞争格局。

近年来,卖方研究从业人数整体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Chioce数据显示,截至7月18日,全国分析师从业人数已超过3700人,相比去年同期增加逾140人。

卖方研报数量同样激增。据Chioce数据统计,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共有80家券商发布了41292份研报,涉及A股上市公司1864家,平均一天产出459篇卖方研究报告。

随着不少新晋券商纷纷入局卖方研究行业,“分蛋糕”的人正越来越多。对于一众分析师来说,想要拿出高质量的“出圈”研报,就不得不使出绝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