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下午,“第三届汽车行业人才培养院长论坛——产业重构下的学科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分论坛成功举办。会议由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胡兴军教授主持,来自于大连理工大学、长安大学、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智车信安等高校和企业的10位嘉宾发表精彩演讲,来自于全国各地高校、企业的150余位专家学者现场参会。


(资料图)

胡兴军院长代表院长论坛主承办单位对与会代表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他指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重塑,互联网技术、电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突破,推动传统汽车产业向智能电动汽车产业迭代升级。新格局下,如何进行学科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是值得深入探讨和实践的话题。

针对汽车产业发展新变革,面对产业重构下的汽车人才培养新需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学科改革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不断探索,企业也积极创新人才发展理念,10位演讲嘉宾分别从产业重构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高校在交叉学科改革建设、企业人才培训理念等方面进行深度分享。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副校长张友兵介绍了基于东风HUAT智能汽车现代产业学院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索与实践。从湖北汽院发展历程、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卓越工程师国际化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介绍了湖北汽院是如何实现育人与企业实践、产业转型进行联动的。

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赵剑教授以“智能车辆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体系探索”为题进行分享。他详细介绍了智能车辆工程的学科体系、培养体系以及在实践与创新方面的探索等,对高校进行智能车辆工程学科改革、提前布局新兴学科方向很有借鉴意义。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科研经营部部长李乔介绍了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产学研建设实践及规划。他重点介绍了国汽智联与高校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的工作,学生在高校学习理论知识,到国汽智联参与工程实践,通过校企联动,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的深度融合。

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罗远新以“智能网联汽车学域制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为题,介绍了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成立背景、“智能化+新能源”的学术构架、及培养计划和目标。

智车信安(苏州)信息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路海峰介绍了车联网安全实训实战体系化解决方案。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亟需车联网安全人才,他系统介绍了车联网安全人才培训体系化解决方案。

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院长胡远志以“智能车辆工程人才培养创新实践”为题,介绍了重庆理工大学产学研融合成果,改革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出血缘型的校企合作,实践解决了知识爆炸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矛盾、实践设备数量和学生人数的矛盾、知识更新速度和老师更新知识的意愿和能力的矛盾。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方宇以“产业结构转型期车辆工程专业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为题,从地方高校探索人才培养服务区域产业经济的角度,介绍了在产业重构转型期打造产业牵引、学科交融、校企协同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相关经验。

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郭钢以“汽车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多元融合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为题,介绍了新形势下复合型领军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探索。以人才培养关键要素开展协同创新,通过组织课程、教材、师资、选题、平台、实践等元素的协同创新活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院长赵轩介绍了面向新汽车产业需求,构建车辆工程专业人才思维-知识-能力协同培养新生态。以交叉融合为突破口,优化学生知识架构,探索汽车行业智能网联等领域的知识前沿需求,深挖能源、电子、信息等学科课程间的耦合映射关系,从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实验建设等方面进行转型升级。

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主任崔晓璐以“双元驱动、三位一体、四链融合的智能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为主题,详细介绍了重庆交通大学在智能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面的新探索。学校和企业双元驱动,思政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构建车辆工程高质量育人体系,培养新汽车产业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