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眼》出品

今年4月下旬,曾有个略显魔幻的“暴富神话”在社交平台刷屏。


(资料图)

据媒体报道,大连有一大妈2008年买入五万元的股票,然后忘了,今年4月份去销户时发现居然有500多万了。

据说,老太太当时看到账户里一下子多了这么多钱,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站都站不稳了,幸亏旁边有证券公司员工扶着。

当时伴随着大妈的暴富故事刷屏的,是被称为“药茅”的长春高新(000661)。

《风暴眼》发现,从2008年到今年4月份,长春高新的股价已经涨了超10000%,5万变500万的确是有可能的。

3个多月后,长春高新再次刷屏,但这次却是因为股价“跌停”的消息。

而跌停的起因只是因为一篇文章。8月4日晚间,央媒新华视点发文,直接点名“增高针”。

文章中称,专家认为生长激素有被滥用的苗头,可能带给使用者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而所谓的“增高针”,其实就是注射生长激素。

有在线教育、游戏股集体暴跌的例子在前,这篇文章也被一些人解读为监管部门将整顿“生长激素”行业的信号。

受此影响,8月5日开盘后,长春高新直接跌停。即便公司紧急回应,依然没能安抚投资者的恐慌情绪。

就连私募大佬但斌,也连发两条微博,表示:“最近被某些‘文章’吓怕了。”

千亿“龙头”跌停, 公司紧急回应

事实上,股价受到影响的,不止长春高新一家。

8月5日早间A股开盘后,生长激素概念股集体暴跌,全天走势疲弱。

截止收盘,长春高新股价跌停,报276.51元/股,全天换手率7.1%,最新市值为1119.09亿元。安科生物(300009)股价报13.53元/股,跌10.52%,全天换手8.1%,最新市值为221.7亿元。

一天之内,仅仅这两家长激素概念企业,市值就蒸发了上百亿。

恐慌情绪下,资金也开始外逃。盘后数据显示,主力资金净卖出长春高新14.62亿,净卖出卖出安科生物1.71亿。

《风暴眼》了解到,这次并非是生长激素概念股今年第一次集体暴跌。

早在今年5月份,生长激素概念股就因为网传一份带量采购工作的函而暴跌。当时消息出现后,长春高新当日跌停,安科生物同日也下跌13.06%。

截止目前,长春高新距离“量采”的消息时已经跌超46%,安科生物也跌超30%。

而对于此次媒体提到的“生长激素滥用”的问题,长春高新也紧急回应称:

“公司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生产经营,生长激素属于处方药,国家对于生长激素的销售有《药品管理法》、《反兴奋剂条例》等严格的法律法规要求,相关产品均销售至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医疗机构。”

另外,长春高新也在互动平台表示:生长激素产品具有超过60年的使用历史,经过了国内外几十年临床应用,充分证明了产品的安全有效性……在医生的正确诊断和指导下,生长激素是一个非常安全、有效的产品。

安科生物证券部相关负责人也回应称,作为经医生和行业行规规范的处方药,不存在生长激素被滥用的情况。从安全性来讲,公司的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于1999年获批上市,20多年的临床和医用安全有效性得到保证,文中提到的副作用是没有发生过的

行业利润惊人,机构扎堆调研

尽管被央媒点名,但生长激素市场,近些年来却一直处于一个十分火热的状态。

资料显示,生长激素是由人体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能促进骨骼、内脏和全身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影响脂肪和矿物质代谢,在人体生长发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目前,市面上的生长激素主要分为粉针、水针和长效制剂三种剂型,三种剂型因效果市场依次递增,价格也依次提高。其中,粉针年化费用近1.9万元,水针年化费用在4.2万元左右,长效剂型的年化费用则在19.6万元左右。

据观研产业研究院数据,2019年,中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为58.89亿元,预计2020年、2021年、2022年我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7.12亿元、96.24亿元、115.48亿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

国元证券也在研报中提到,国内儿童矮小症基数庞大,目前生长激素市场渗透率约为5.7%,提升空间依然巨大。我国生长激素适应症相对美国发展较晚,目前仍然在补全阶段,儿童适应症的补全有望进一步提高国内儿童矮小症的市场空间。

国元证券在研报中还表示,成人适应症亦是生长激素运用的另一大领域,美国生长激素的使用者约75%超过20岁(主要目的抗衰老和增强肌肉),且每年使用生长激素抗衰老、增强肌肉的人数多达30万,国内对于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的运用才刚刚起步,未来空间广阔。

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也可以从相关上市公司快速增加的盈利上看出一二。

长春高新作为国内生长激素行业的龙头,其核心子公司金赛药业长期专注于核心产品生长激素。2020年,金赛药业生长激素业务收入58亿元、净利润27.6亿元,分别占长春高新总收入、总利润的67.7%、90.6%。

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信息显示,金赛药业实现营收18.43亿元,同比增长49.7%,净利润8.78亿元,同比增长70%。

生长激素行业第二位的是安科生物,根据该公司季度报告,2021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4.8亿元,同比增长5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54.3%。

同时,该公司公告信息还显示,2020年,其生物制品(主要为生长激素)占营业收入比重为52.63%。而今年5月份的时候,安科生物在投资者接待日活动上表示,该公司2021年一季度生长激素水针的销量已经超过2020年全年。

从长春高新和安科生物两家公司财务数据上不难看出,生长激素的市场的需求量日益剧增,且利润惊人。

强劲的需求和可观的利润,也使得机构对于生产和制造生长激素的公司非常关心,

据了解,8月5日长春高新的电话及网络会议中,尽管受到负面消息影响,仍有290余家机构1288位投资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而在一周前长春高新的电话会议中,也有186家机构365人参加,调研的主要内容也是围绕生长激素产品。

安科生物亦是如此,据统计,安科生物近一年共接待了287家机构313次调研。

个子矮=需要打“生长激素”?

实际上,“生长激素”并非洪水猛兽,更非“毒药”。

截至目前,生长激素的产品研发经历了五代更替,安全性、药效性、依从性也不断提升。对于真正需要的人来说,正确使用生长激素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问题是,在这个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销售更多的产品,一些厂商不惜打广告渲染“身高焦虑”,而一些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更是为了吃回扣而滥用生长激素。

据新华视点报道,由于推广“增高针”能获取暴利,一些医药代表用高额回扣来引诱儿科医生滥开处方。一些生长激素药厂邀请儿科医生参加培训,而所谓的培训就是让医生给孩子多开生长激素,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成。

资料来源:产业信息网

《风暴眼》也发现,近年来,与生长激素滥用的有关现象时常曝出。

首先是关于“矮小症”的争议。矮小症是指儿童的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同种族儿童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每年生长速度低于5厘米者。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2024年生长激素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儿童矮小症发病率在3.1%左右。也就是说,全中国14亿人口中有4200万人患有矮小症。

对于这一数据,业界一直质疑声不断,认为混淆了医学上的“矮小症”和生理上的“个子矮小”之间的差别。

2016年,知名儿科教授叶义言曝光长沙贝诺医院对儿童滥用生长激素,而后被强行辞退。他曾向媒体表示,由疾病导致的儿童身材矮小症其实并不多见。

根据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对523例身材矮小的病因分析报告,只有21.99%的孩子是生长激素缺乏,其他孩子根本没有必要使用生长激素。

央视也曾多次曝光滥用生长激素的问题。《每周质量报告》曾报道,不少儿童生长发育门诊医生将生长激素当增高药,给渴望长高的青少年使用,这种情况不在少数。

不仅如此,给不需要补充生长激素的孩子注射生长激素,也会面临严重风险。

根据2020年一份刊登在国际杂志Cancer Research的论文显示,牛津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对40万英国人进行研究后发现,生长激素发挥作用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升高,容易增加乳腺癌、前列腺癌以及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

联储证券首席投顾胡晓辉对《风暴眼》表示:“新华社点名‘增高针’是经过认真调查的,相关机构针对身高不高的孩子营销、打广告,属于‘贩卖焦虑’。”

胡晓辉认为,将用于治疗矮小症的生长激素当成增高剂,这比课外培训班性质更恶劣,校外培训仅仅是收费高昂,增高针不仅仅增加家长负担,还对尚在发育期的孩子身体带来潜在的伤害,所以新华社点名“增高针”,应该为新华社鼓掌。

据新华视点报道,武汉协和医院儿童内分泌科的林鸣医生认为:“真正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孩子只需要进行常规的饮食、运动、睡眠指导,并不需要使用生长激素。”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张一宁也认为:“药物是用来治疗疾病的。不是说我觉得矮、想长到多高,就打点生长激素,这是非常荒谬的行为。”

张一宁还表示:“目前过度检查和不规范检查的现象非常普遍。有家长到门诊来,一定要给孩子做生长激素化验,我说不用做还被骂。这个检测是用药物激发进行试验,要抽血5次,有很多外在因素影响当时激素的激发水平,需要综合判断。有些医院用不规范的手法做检查,检查结果拿到之后就开始给孩子使用增高针,很不负责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