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卢梦雪 冉学东 北京报道

2022年,在靓丽的业绩表现中,城商行上市候场队伍进一步“扩容”,但上市进程明显趋缓。


(资料图片)

为应对资本补充压力,多家城商行通过增资扩股、筹划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建立起了多元的市场化资本补充渠道。

同时,在存款利率下行、息差收窄的市场环境下,城商行持续加大财富管理业务投入,寻求第二增长曲线,年内理财、消费金融、基金托管等多张牌照被城商行收入囊中。

但2022年城商行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的下滑不可小觑,高管频繁“落马”透露的公司治理问题也不容忽视。

为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兼并重组、抱团取暖正逐渐成为城商行的普遍现象。

增速向上,上市放缓

中银证券(601696)报告称,2022年三季度38家上市银行中,城商行仍是表现最优的板块,主要指标均处于各类银行最好水平。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末,城商行资产规模分别达到48.7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占该时点银行业总资产的13.3%,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5.89%。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城商行整体业绩表现靓丽,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5.6%,高于国有大行、股份行6.3%、9.1%的增速。

整体来看,北京银行(601169)仍是唯一一家资产规模破3万亿元的城商行,江苏银行(600919)、上海银行(601229)、宁波银行(002142)、南京银行(601009)及杭州银行(600926)排名依次靠后,但都是万亿俱乐部的成员。杭州银行、成都银行(601838)、江苏银行、苏州银行(002966)、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利润增速均超过20%。

而在业绩的高增速之下,城商行板块股价整体低迷,多家银行股年内跌幅超过10%。根据同花顺(300033)数据,截至1月5日,17家上市城商行中仅宁波银行、成都银行、杭州银行3家银行的市净率大于等于1,其余14家股价均已破净,有两家银行市净率已达0.4。

而市场的低迷并未影响城商行冲刺上市,城商行上市“候场”队伍持续扩容。据《》记者统计,当前至少有11家中小银行处于上市“预备役”,其中5家为城商行。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城商行上市的整体节奏趋缓,年内仅兰州银行(001227)一家成功登陆A股市场。同时,基于资本市场动态、股权优化等因素考虑,河北银行、厦门农商行等银行还出现了中途撤回辅导备案或IPO申请的情况,候场四年有余的大丰农商行也成为首家A股IPO被否的银行。

花式补血,充足资本

上市不成,面临资本充足压力的城商行也开始花式“补血”。

银保监会11月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5.02%、14.87%、15.09%,三季度大型商业银行、股份行、城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7.26%、13.28%、12.73%,城商行资本充足率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且低于大型商业银行高和股份行。

《》记者注意到,提升资本充足水平等,2022年银行增资扩股方案密集获批,同时多家银行推出了增资扩股计划,15家银行进行了增资扩股,其中7家为城商行。

同时,在外源性资本补充方面,永续债、专项债成为城商行重要的资本补充方式方式。

4月14日,辽宁省发行135亿元专项债,用于补充省内5家城商行资本金,成为2022年度首笔地方政府支持中小银行专项债券。除了辽宁省,2022年甘肃、河南、大连4个省市政府均发布了支持中小银行发展的专项债券,共计21家中小银行获了630亿元专项债补充。

用于补充银行其他一级资本的永续债方面,统计显示,2022年银行共发行2814亿元永续债,中小银行为其中主力。

角力牌照,提高中收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2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94%,城商行息差进一步收窄,同比变动-15BP,对比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10BP和-14BP,息差下行幅度较大。

近年来,为缓解息差下行压力,城商行积极加大财富管理业务投入,增加中间收入,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2022年,城商行积极规划布局,多张理财、消费金融、基金托管牌照被收入囊中。

11月30日,苏州银行公告称,证监会已正式获准设立苏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为时隔近6年半,再度发放的银行系公募基金牌照,也成为第16家银行系公募。

除了基金牌照,理财、消费金融等牌照也称为城商行2022年角逐的重点。

2022年8月,南京银行公告收购苏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控股权获监管批复,意味着该行正式拿下消费金融牌照。而在此之前,已有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等多家城商行拿下消金牌照。截至2022年底,30家消费金融机构中,有18家属于城商行系消费金融机构。

2022年12月,北京银行旗下全资理财子公司北银理财在北京举行开业仪式。继2019年首家城商行理财子公司宁银理财开业以来,共有31家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其中城商行及农商行有9家,包括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徽商银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青岛银行(002948)和上海银行等,数量占比近30%。同时,包括长沙银行(601577)、天津银行、兰州银行、齐鲁银行(601665)在内的多家城商行表露设立理财子公司意愿。

抱团取暖,提高质效

在快速发展壮大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城商行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有所下滑。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城商行整体资产利润率从2016年的0.88%降至2022年三季度的0.63%,同期的不良贷款率从1.48%上升到1.89%、拨备覆盖率从219.89%下降至194.71%。

对比来看,在资产质量方面,2022年三季度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2%、1.34%,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46.62%、213.13%。

为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兼并重组、抱团取暖正逐渐成为城商行的普遍现象。

2022年,中原银行吸收合并省内3家城商行: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焦作中旅银行;因被张家口银行合并,武强家银村镇银行、阜城家银村镇银行解散。

从具体形式看,区域间的银行合并、以强并弱、上市银行参股其他中小银行、小银行间“弱弱联合”等形式多元化显现。

此外,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近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原试点机构基础上,将注册地位于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广东、甘肃11个省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纳入试点机构范围,为城商行卸掉"包袱"优化资产负债表提供了又一途径。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小银行累计处置不良贷款5945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处置1184亿元。

股权变动,高层更迭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城商行高层变动频繁,至少15家上市城商行出现董事长或行长变动。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内至少有厦门银行(601187)、郑州银行(002936)、杭州银行、江苏银行、青岛银行、北京银行、九江银行、晋商银行、南京银行、吉林银行、长沙银行、湖南银行、哈尔滨银行、甘肃银行、宁波银行、江西银行、蒙商银行、西安银行(600928)等18家城商行高层发生了变动。

从高管选聘的方式来看,除了内部提拔、外部引进等方式,今年也有银行选择公开选聘高管。

如11月,泉州银行在多个渠道发布选聘公告,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总行行长。西安银行、四川天府银行等多家城商行均在2022年发布了招聘信息,对董事长、行长、副行长等多个岗位进行公开聘任。

从变动原因来看,除了常见的任职调整、到期换届、大股东变更等原因,随着金融反腐力度的持续加强,“一把手”被查也称为许多城商行高层人事变动的一个常见因素。

如今年6月,上饶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群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12月,曲靖市商业银行原董事长侯宁波被查,9月,富滇银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曹艳丽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除了高层的更迭,2022年城商行的股权变动也较为频繁。

7月,受到厦门市属国企大重组影响,厦门银行第一大股东由厦门市财政局变更为厦门金圆投资集团;6月,华融湘江银行被中国华融所持有的股权被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同中央汇金公司组成联合体共同承接,后更名为湖南银行;4月,衡水银行第一大股东由东旭集团变更为衡水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回归国资怀抱。

改革化险,风险可控

监管部门多次表示通过兼并重组优化市场布局,增强中小银行发展动力,推动“一行一策”“一司一策”,加快推进中小银行保险机构改革化险。

2022年以来,银保监会在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通过持续深化公司治理改革、整顿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违规行为、加强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推动吸收合并、改革重组落地,引导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等方式,促进中小银行夯实防风险根基。

光大银行(601818)金融市场部研究员周茂华接受采访时表示,从以往案例看,中小银行风险挑战主要在于股权结构复杂、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治理不完善、整体经营能力存在不足,以及部分受历史遗留问题和区域经济波动影响等方面。

周茂华指出,近年来,国内监管部门加快补齐监管制度短板,推动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国内99%银行出于安全边界内,银行体系整体经营稳健。

“推动国内中小银行改革化险,需要推动中小银行理顺股权结构,加快健全内部管理,完善治理,提升经营能力。”周茂华认为,同时需支持中小银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方式,选择适合方式有效化解风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