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讯(记者 薄其雨)“请输入您的手机号注册登录”“实名认证后才可发布信息”“填写孩子基本信息进入选课”……很多家长发现,在给孩子下载学习类App时需要填写大量实名认证信息,包括家长和孩子的,这些信息在实际使用时并不是必需的,但若不填写就无法使用该App。

近日,记者从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获悉,石景山法院对此类现象进行调研提示,采集个人资料信息涉嫌侵犯隐私,未成年人在使用学习类App时,应使用安全正规的软件,注重个人信息安全,避免隐私泄露。

石景山法院发现,学习类App泄露个人信息屡禁不止,涉及过度索取权限、不给权限不让用、私自收集个人信息、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私自共享给第三方等。一些学习类App甚至采取线上答题、线上课件展示等方式,未经用户许可就采集用户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的后果严重,轻则被骚扰电话困扰,重则可能会遭遇电信诈骗、套路贷、敲诈勒索等恶性事件,导致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害。有的未成年人父母或监护人对孩子信息的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对于App注册协议中未成年人隐私条款关注较少,这应该引起各方重视,加强对父母进行相关宣传教育,共同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安全。

法院介绍,对于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涉及刑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等诸多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二条规定,信息处理者通过网络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和必要的原则。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征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如果利用学习类App收集、贩卖个人信息,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中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内容,即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相关规定处罚。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打击了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

法院提示,未成年人在使用学习类App时,应使用安全正规的软件,注重个人信息安全,避免隐私泄露。家长应提醒孩子不轻易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照片、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个人信息,同时在使用相关App时不开通过多权限。未成年人一旦发现自己的身份信息被泄露,要及时告知家长,第一时间更换账号,更改重要密码,留存相关证据,同时立即报警,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进一步扩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