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从最初针对应试教育的概念,发展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2022年,素质教育品类明显扩充,一批培养目的、教学手法迥异于学科类培训的新型素质教育品类面世,成为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能力的新探索。

素质教育2022年行业概述


(资料图片)

1.素质教育供给市场化趋势明显

2.素质教育新品类不断涌现

3.素质教育市场空间稳步增长

2020年之前,素质教育市场快速增长,2020年疫情和2021年“双减”让素质教育市场增长放缓。未来三年,预计美术、口才、书法、体育、武术、音乐、舞蹈等传统品类将呈稳步恢复态势,编程、机器人、科创、人文素养、语言能力、研学营地等新品类增长速度将达16%,牵引整个素质教育赛道市场规模恢复性增长至约5300亿元。

素质教育行业痛点

1.为什么多年来STEM教育始终不温不火?

长期以来,素质教育市场的主要份额被艺术、体育培训占据,STEM教育占比较小,且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调研发现,中部地区某省会城市2021年青少年素质教育市场中,艺术、体育培训市场份额占比超过98%;华北地区某省会城市2021年只有少数几家头部少儿编程机构,其他STEM教育机构很少布局。STEM教育截至目前只有编程、机器人等少数品类脱颖而出,逻辑思维、科学实验等品类长期被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类校外培训压制。STEM教育教学效果不易衡量,导致家长学员接受度不高。中小学开设科学素养类课程、采用项目制教学较少,校外STEM教育与学校教育难以匹配衔接,影响市场渗透。

2.低龄学前素质教育市场面临模糊地带

素质教育的主要用户群体是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2018年以来,学龄前儿童启蒙教育发展迅猛,但《“双减”意见》规定,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儿童启蒙教育市场瞬间崩塌。实际上,如果做到兼顾教育成长规律和家庭需求,兼顾儿童成长保护和游戏化智力开发,儿童启蒙教育仍有作为。但在主管部门出台明确的业务指引之前,开发非培训类儿童启蒙素质教育产品合规风险过高。

3.素质教育师资质量非标准化

素质教育市场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调研发现,有的头部少儿编程机构,为学员配备了专业教师、专业心理咨询师、学习管理师、课后辅导教师的“四师”服务,而众多小型机构的师资质量不足,研究生学历占比低,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口率低,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目前,各地陆续出台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教师资质门槛抬高。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行业争抢对象,是素质教育行业发展的短板。

4.素质教育出海遭遇增长瓶颈

素质教育出海发展迅速,由最早主要面向港台地区用户,扩展至新加坡、美国等地华人儿童,再扩展至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但目前出海产品主要面向港台居民和海外华人群体,产品主要是简单地复制已有产品,增长规模遭遇瓶颈。素质教育出海需要探索独立化运营,研发面向海外用户的产品和服务,穿破增长天花板。

素质教育行业发展趋势

1.素质教育进入发展快车道,将替代学科类培训空间

“双减”后,学科类校外培训冷却,需求将转向素质教育,且STEM教育、文化素养类教育对学科类培训有替代性,素质教育将快速恢复性增长。好未来、新东方、火花思维、猿辅导、作业帮、高途、网易有道、豆神教育(300010)等公司推出了创新型素质教育产品,包括创新思维、脑开发、双语故事表演、人文创作、科学实验、研学营地等,将处于市场领先。与此同时,传统的艺术、体育类产品也衍生出表演、马术、冰雪运动等新品类。素质教育行业产品升级换代趋势明显,但对于市场主体来说,需要谨慎寻找新产品目标用户,稳健搭建用户生命周期价值、获客投入与课程设置的模型。

2.素质教育打开进校服务大门,有益补充学校教育

素质教育不能重走资本牟利的老路,不能在国家教育体系之外形成另一个教育体系。相反,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目前,广大中小学校,尤其是农村地区学校音乐、体育师资结构性短缺,课后服务需要大量素质教育供给。编程猫、洋葱学园等素质教育公司利用自身差异化特色优势,广泛开展进校服务,实现教育公益性和商业利益的双赢。

3.素质教育发展要瞄准科学依靠科技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全社会探索新的科学教育发展路径,抓好实验教学和科普活动,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公司具备研发和师资优势,通过结成科学教育行业联盟,打造创新型科技赛事活动,研发创新型科学教育评价方法,助力国家科学教育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同时,素质教育发展依赖于人工智能、大数据、脑科学、AR、VR等科学技术的突破,提升教学体验,打破学习壁垒。

典型案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