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作为制造业的“工业母机”,行业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国家层面也出台政策引导,《中国制造2025》中将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列为“加快突破的战略必争领域”。
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机床生产国和消费国,预计2024年国内市场规模将超过5700亿元。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机床市场虽大却并不强,行业急需产品结构升级,向更高技术含量的机床市场突破。从当前竞争格局来看,我国机床企业集中在中低端产品领域,高端机床产品仍以国外品牌为主,自主可控迫在眉睫。
(资料图片)
一批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进行探索。其中,核心主业为数控机床、高端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服务的创世纪(300083)(SZ300083)已具备为客户提供整套机加工解决方案的能力。
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创世纪在10月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回复称:“公司制定了2023年、2028年的短期、长期战略目标,目标是从大到强,从强到久。从大到强,从强到久最后拼的是公司综合竞争能力,‘大’体现在市占率和规模上,‘强’体现在技术和综合竞争能力上。公司的长远目标是希望在技术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上、收入规模上全面领先,进入世界前列。”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719458
非经常性损益主要与政府补助相关
公开资料显示,创世纪核心业务为高端智能装备业务,主要产品面向高端领域、新能源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诸多领域)、通用领域(包括汽车零部件、模具、医疗器械、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石油化工装备等诸多领域)以及3C供应链(平板、PC、Watch、手机等3C产品)的核心部件加工。
其中,在高端领域,五轴加工中心等高端机床是创世纪现阶段积极培育的种子产品,公司在公告中披露:“五轴机床的研发上2021年底已取得实质进展。公司2022年已开发完成多款五轴机床,为满足市场需求,还有多款五轴机床在研。”
而通用领域则是创世纪业务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下游广泛覆盖汽车零部件、自动化设备及机器人、机械加工、模具加工等。与此同时,创世纪还开拓了龙门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等系列产品,并实现了出货量的增长。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创世纪实现营业收入38.81亿元,同比下降5.7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1亿元,同比增长7.69%;实现扣非净利润3.37亿元,同比增长1.06%,非经常性损益主要与政府补助相关。
从产品上看,受到大环境的影响,2022年创世纪3C领域需求锐减,收入严重下降。但公司表示,基于对市场的前瞻性预判,创世纪已提前布局了通用领域、新能源领域,并在前三季度实现快速增长,通用领域和新能源领域的销售极大地弥补了3C领域收入下降的缺口。从公司整体出货量来看,前三季度仅比2021年同期呈微降状态。从通用领域、新能源领域来看,出货量同比实现约50%的增长。此外,由于行业整体下行,立式加工中心前三季度的销售略有下滑;龙门加工中心前三季度相对上年同期增长接近一倍,车床等其他机型也有较为明显的增长。
政府补助方面,公告显示,创世纪及下属公司在2022年7月1日至9月30日,累计获得8315.71万元政府补助,因部分金额属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计入递延收益。除此之外,对2022年度税前利润总额的影响约为6680.20万元,扣除对应企业所得税及少数股东损益后预计将增加公司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668.52万元,将对公司第三季度利润产生正面影响。
对于外界关注的创世纪非经常性损益来源于政府补助的可持续性问题,《》记者近日致电公司方面欲了解情况,但创世纪相关人员以投资者热线只接受投资者问题为由婉拒。
记者注意到,创世纪在前述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曾表示:“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包括软件退税、研发项目相关补助、招商引资相关补助等。其中,软件退税补助是由于公司销售数控机床产品中搭载有自行开发生产的嵌入软件产品,缴纳增值税后获得对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其具有可持续性。”
未来释放新能源等的增长动力
随着我国不断根据疫情演变特征持续优化疫情防控政策,国内经济活动全面复苏的拐点已然到来。安信证券展望2023年全年称,“我们自上而下,看好通用自动化行业,包括机床刀具、数控机床、工控、减速机、叉车等。从节奏上来看,传统制造在2023年下半年有望开启补库存需求。”
谈及市场对订单的预期时,创世纪在公告中回应称,对公司来讲,面向通用领域的产品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2021年销量破万台的立式加工中心,从四季度的订单情况及对市场、客户的分析来看,需求有一定的复苏。主要源于前期需求的逐步释放、新能源行业的增长以及部分客户预算内的年度采购会安排在第四季度。针对以上需求,公司都有提前预判并做一些准备。另一部分是,公司在通用钻攻机市场获得了快速增长,2022年前三季度相比上年同期销售翻番。
对于2023年市场的展望,创世纪在公告中表示,从新能源业务来看,公司在该领域开发的产品较丰富、客户维护较不错,希望能够在2022年体量上进一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从高端业务上来看,在手订单希望有明确突破。总体而言,希望2023年能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释放新能源、高端等业务的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