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卢梦雪 冉学东 北京报道

银行理财子公司又加入了“自购”大军。

近日,杭银理财表示,已于近期投入近1亿元自有资金认购旗下的添益系列理财产品。继基金、券商等资管机构之后,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开始自购提振市场信心。


(资料图)

实际上,受到3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大规模破净的影响,今年4月份,银行理财子公司就曾掀起一轮“自购潮”。而11月份以来,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银行理财市场又出现大规模破净,受此影响,个人投资者、上市公司买理财热情均“降温”。Wind数据显示,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今年比去年同期减少了948.6亿元,但存款认购规模合计增加了298亿元。同时,央行数据显示,11月住户存款增加了2.25万亿元。

继推出“稳健低波动”和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之后,开启自购无疑又成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安抚投资者,提振市场信心的又一重要举措。

新一轮自购开启

12月21日,杭银理财发布“致投资者的一封信”,信中提到,该公司已于近期投入近1亿元自有资金认购杭银理财旗下的添益系列理财产品。

“我们坚定看好当下的债市潜力。”杭银理财表示,债券市场自11月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现在债券市场配置价值凸显,性价比较高。

11月以来,受到债券市场波动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大面积破净,投资者“浮亏”时有发生,银行的理财赎回压力倍增。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子公司曾频繁发布致投资者信,传达市场信心,安抚市场情绪。

同时,近期银行理财子公司近期频推收益稳定的低波动性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收益率较市值法估值更为平滑的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也不断推出。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华夏理财、信银理财、苏银理财、杭银理财、中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子公司均推出了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

而理财子公司的自购行为也并非首次出现。此前自购行为在公募、私募基金以及上市公司频频发生。今年3月份,受资管市场波动影响,银行理财市场出现了一轮“破净潮”,彼时,为安抚投资者信心,多家理财公司均公开了自购行动,其中,兴银理财将10亿元投入自购,中邮理财自购6.5亿元,南银理财、招银理财投入5亿元自购,光大理财投入2亿元自购。

与4月份理财子公司的自购金额相比,杭银理财本次自购的金额并不算高。

杭银理财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5日,杭银理财产品管理规模已超3800亿元,投资资产规模超4000亿元。

杭州银行(600926)官网显示,杭银理财旗下的添益系列均为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共有16款,其中有3款为高净值专享。

理财热情“降温”

“现在理财产品收益表现不太好,客户买理财产品动力不足,我们也基本不会主动给客户推荐理财。”12月16日,某股份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

理财热情减退的情况下,存款类、保险类保本保息的产品反而赢得投资者青睐。央行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95万亿元,同比多增1.81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了2.25万亿元。

除了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的热情也下降了。

作为盘活资金的惯用操作,上市公司往往会利用闲置资金买理财。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3日,共有1089家上市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合计购买金额达10682亿元,其中结构性存款最多,合计认购金额达6896亿元,在总认购金额中占比64.56%,其次为银行理财产品1283亿元,占比12.01%,存款764亿元,占比7.15%,定期存款312亿元,占比2.93%。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规模较去年同期也有所减少。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3日,与去年同期相比,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减少了220家,合计认购金额减少了2594亿元。

从具体的产品类型来看,银行理财产品减少规模最大,合计减少了948.6亿元,在总认购规模中所占比重由16.81%下降至12.01%,其次为结构性存款,合计减少了1543.8亿元。

但存款类产品如存款、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的合计认购规模均上涨。其中存款认购规模增长最多,合计增加了298亿元,在总认购规模中所占比重由3.51%上升至7.15%,其次为通知存款,认购规模合计增加了119亿元,在总认购规模中所占比重由2.56%上升至4.30%。

“个人及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热情的降温,一方面是由于理财产品大面积破净,产品收益率明显下滑,对投资者吸引力大幅减弱;另一方面,宏观经济环境叠加疫情等因素影响,个人及企业投资者会更加谨慎,操作也会趋于保守。”12月23日,投资人郭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理财子公司自购主要是向投资者传递信心,同时也可以通过自购获取一定的资金收益。但每个投资者对自购行为传递的信号的理解不同,理财子公司应该同时做好与投资者的沟通。”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表示,个人及机构投资者投资热情的下降,将鞭策机构提高产品的投研能力,把握风格和策略,更好地管理产品的净值。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