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通威股份低价中标华润电力3GW组件集采项目并拟进军组件环节的消息引发了光伏行业的热议以及资本市场的巨震。尤其是在A股市场中,在消息发布后的两个交易日里,组件企业股价纷纷大跌。
诚然,作为全球硅料和电池片领域的双龙头、具有显著成本优势的通威股份涉足组件业务,将彻底改变未来几年组件环节的市场格局,这也是组件企业股价大跌的核心原因。不过,在笔者看来,通威股份进军组件环节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改变组件环节的市场格局,更为深层的,是引领光伏行业全面进入一体化时代。
大势所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理论上讲,一体化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种,主要包括垂直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在成熟期行业较为多见,目前光伏行业主要以垂直一体化为主。垂直一体化基于产业链可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基于实现路径可分为通过并购或新建实现的完全一体化,以及通过股权或者契约形成的股权式一体化或者契约式一体化。
通过垂直一体化,企业可实现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供应链安全以及掌控终端市场的目的。具体而言,前向一体化有利于企业控制和掌握市场,增强对客户需求变化的敏感性,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像隆基绿能即是前向一体化的典型代表;后向一体化能够帮助企业控制关键原材料的成本、质量以及供给可靠性,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像布局多晶硅甚至工业硅领域的上机数控和东方日升,即是采取的后向一体化。
企业实现一体化战略的途径,主要包括并购、新建以及战略联盟。其中,并购与新建可以统称为垂直一体化(企业具有控制权),而战略联盟(企业没有控制权)则可分为股权式一体化和契约式一体化。像2014年隆基绿能收购乐叶光伏,即是以并购的方式实现垂直一体化;而TCL中环参股MAXN则是以战略联盟的方式实现股权式一体化。
除了一体化战略以外,企业发展战略还包括专业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相对而言,专业化战略将企业资源聚焦于某一细分领域,有利于打造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对于企业的资本实力要求相对较低,营运效率也更高。多元化战略则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借助业务生命周期矩阵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不过,相比较而言,实行专业化战略的企业如果处于周期性特征显著和产品同质化特征较强的行业内,通常议价能力较弱,经营业绩会受到较大影响。例如在硅料价格暴涨的2021年,光伏电池片和组件环节的专业化厂商,经营业绩纷纷出现亏损。而多元化战略和一体化战略则能够有效弥补专业化战略的缺陷,像实行多元化战略的通威股份,硅料业务与电池片业务形成有效互补;实行一体化战略的组件CR4,经营业绩保持相对稳定。
虽然多元化战略同样可以规避行业的周期性影响,但由于组件环节的CR5均实行一体化战略,且市场集中度愈发提升,对于产业链上游企业而言,一旦市场进入产能过剩阶段,由于其不掌握销售终端,议价能力将被显著削弱。CPIA数据显示,2021年组件CR5市占率已由2019年的43%提升至63%,这意味着第三方市场的相对规模愈发萎缩(绝对规模依然增长)。
对于光伏行业而言,由于存在显著的周期性特征,叠加产业链各个环节产能弹性差异显著,极易出现供需失衡,因此严重威胁到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供应链安全,实施专业化战略的经营风险大幅提升。
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降本增效”始终是光伏行业的发展逻辑,因此成本是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相对而言,一体化战略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根据安信证券的测算,硅片+电池片+组件一体化的单瓦毛利相较于电池片+组件一体化和组件专业化分别高出43%和118%。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组件环节CR5市占率的愈发提升,第三方市场的相对规模被不断挤压。而且,光伏行业不存在显著的技术壁垒,产品同质化特征显著,随着众多新进入者多采取专业化战略,因此第三方市场的竞争强度愈发提升,严重削弱了专业化厂商的议价能力。
对于像通威股份这样综合实力极强的产业链上游企业而言,实行一体化战略也是为形势所迫。可以想见,如果组件环节市场集中度愈发提升,叠加硅料、电池片环节竞争的加剧,其议价能力以及盈利能力将被显著削弱。因此,光伏企业逐步转型一体化,实则大势所趋。
风险在下降
企业的三大发展战略中,一体化战略最为符合光伏行业“降本增效”的发展逻辑。不过,在技术变革的加持下,叠加高企的产能退出成本,重资产、经营灵活性欠佳的一体化战略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数据显示,硅料、硅片、电池片(以TOPCon为例)和组件环节的单GW投资额分别为3.2亿、3亿、2亿和0.7亿,回收期一般在4-8年不等。目前,行业内组件一体化企业的产能规模基本在30-50GW之间,若想建立从硅片环节至组件环节的一体化产能布局,投资额至少百亿起步,这种重资产的经营模式,大幅降低了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况且目前光伏行业的技术变革仍在持续。
近些年来,光伏行业先后出现单晶替代多晶、大尺寸化,PERC替代AI-BSF等技术变革,期间,隆基绿能、TCL中环、通威股份等企业借机脱颖而出,颠覆了原有的行业格局。回首光伏行业几十年的发展史,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做到经久不衰,而且,数次的技术变革,均导致老一代的领军企业因为历史产能负担而一蹶不振。
例如,二十一世纪初叱咤一时的英利、尚德和赛维,在专业化领域实现行业领先后,纷纷转型一体化战略,并借助成本及规模优势,成为当时光伏行业的领军企业。然而,光伏行业在2008-2012年间先后经历了全球经济危机以及欧美“双反”政策的打击,市场需求骤减,期间大批光伏企业破产或者倒闭。而曾经风光无限的英利、尚德和赛维,由于重资产的经营模式,纷纷陷入破产边缘,并从此一蹶不振。其中,赛维更是不得不将刚刚建成的全球最先进的合肥电池工厂转让给通威股份。
正是由于光伏霸主们惨烈的兴衰史,使得光伏企业在一体化的问题上,显得格外谨慎。不过,随着“碳中和”目标成为全球共识、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的实现,以及中国光伏产业的全球统治力叠加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光伏行业很难再次出现像“欧美双反”、“531新政”这样的极端事件,市场需求也将逐步趋于稳定。因此,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光伏企业的经营风险在逐步下降。
“一体化+小而美”
市场需求的稳定,叠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引发了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扩产浪潮,新进入者更是纷至沓来,主产业链四大制造环节预计自2023年开始将逐步进入产能过剩阶段。然而,前述中曾经提到,2021年组件环节CR5市占率已经提升至63%,如果未来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那么第三方市场的竞争势必会空前惨烈。因此,对于硅料、硅片和电池片环节的专业化厂商而言,如果不转型一体化,那么未来极有可能会沦为组件巨头们的代工企业。
虽然近些年来各个环节的专业化龙头一直在强调坚持专业化发展路线,但产业布局已经透漏了转型一体化的倾向。例如,通威股份的组件产能主要来自于2015年收购的合肥赛维,当时产能规模仅为几百MW,但至2021年已经默默发展至6GW。同时,公司还与天合光能合资共建15GW硅片产能,开始储备硅片技术。TCL中环早在2019年便参股了MAXN布局电池片及组件环节,2022年母公司TCL科技又与协鑫集团合作布局硅料环节,公司的股权式一体化布局已经非常清晰。
综上所述,笔者判断未来光伏行业将逐步形成“一体化+小而美”的市场格局。对于综合实力较强的专业化厂商而言,随着光伏行业市场需求的趋于稳定,一体化战略的风险已经相对可控。同时,一体化战略具有显著的资本壁垒和成本优势,有助于企业打造经济护城河,光伏行业的进入门槛亦将显著提升,竞争格局也将得到显著优化。尤其是进军组件环节,等于自建销售渠道,能够有效规避第三方市场的激烈竞争。
对于综合实力一般的专业化厂商而言,在产品同质化特征显著的背景下,由于难以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因此未来大概率会成为一体化企业价值链上的一环。不过,虽然议价能力和盈利能力将被显著削弱,但其经营业绩的稳定性将得到显著提升。同时,随着一体化厂商的市占率愈发提升,第三方市场也将进入产能过剩阶段,随之而来的则是那些拥有客户资源优势、经营业绩稳定的专业化厂商将开始横向兼并。待第三方市场逐步出清后,市场集中度也将得到提升,但受限于不具备销售渠道及品牌优势,其难以对一体化龙头形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