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吉林西部地区,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风力发电机矗立高耸,硕大的叶片迎风而动;深蓝色的光伏板连绵不绝,宛如一片蓝色海洋。
依托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优势,吉林省正在加快建设西部“陆上风光三峡”,计划到2025年,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超过水上三峡,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赋能。
“追风”:牵手头部企业“触电”
(资料图)
在吉林省白城市,当地人常常调侃说:“这里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如今,当地的“风”成了宝贵的财富,各大能源公司争相到此开发。
位于白城市通榆县的华能新华风电场,林立的“大风车”随风摆动。主控室里,工作人员监测、记录着风机运行状态。“通榆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理想的风电产业投资落地点。”华能新华风电场副场长任玉廷说。
任玉廷介绍,位于通榆县境内的华能新华风电场总装机容量29.7万千瓦,风电场自投产以来,累计完成发电量38.7亿千瓦时。
“逐日”:拓宽光伏+产业链
站在白城光伏领跑奖励激励基地兴东220kV升压站了望台上,眼前数十万片光伏组件拼接成的巨大方阵闪耀着深邃的蓝色光芒,一望无际,蔚为壮观。
兴东升压站站长文春光介绍,兴东升压站以及两个光伏电站占地590公顷左右,2019年9月28日开工建设,2020年6月30日成功变网,这两个光伏电站年发电量约为3.7亿千瓦时左右,全部并入到国家电网。
数据显示,白城市年均日照小时数为2919.4小时,太阳能辐射量均在5000兆焦/平方米以上,光热条件优于吉林省其他地区。白城市先后获评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东北地区唯一的光伏领跑者基地和奖励激励基地。
“这片区域过去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建起光伏发电项目,太阳能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在文春光看来,光伏产业让阳光变成了闪光的金子。“未来,我们还会发展光伏+产业,比如在光伏组件下方种植适合土壤和气候条件的作物。”
光伏组件拼接成的巨大方阵。李丹摄
“增绿”:构建配套的产业体系
为把丰富的风、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白城市还构建了能源开发与装备制造协同跟进的产业体系。
在白城市通榆县三一重能通榆零碳智造风电产业园,运输车辆往返穿梭,施工人员紧张作业。“零碳智造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可年产400套叶片、500台套主机,实现产值约30亿元。”通榆县三一风电装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行政经理陈永春说。
“2024年项目全部建成之后,我们将使用自己铺设的光伏组件和风力发电机发电,这样我们厂区用电80%以上都是绿电体系生产的。”三一重能通榆零碳智造风电产业园项目总监楚树哲说。
目前,华能、中广核、国家电投等10户电力央企已落户白城开发新能源,三一、远景、中材等19户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在白城投资建设,已基本形成从整机到零部件全程配套的全产业链。
白城市官方表示,“十四五”期间,白城将围绕建设新能源基地、高载能基地、百万吨级“氢田”,加快推进风电、光伏两个千万千瓦基地和“吉电南送”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