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能源绿色发展是必然要求,能源转型发展是必然趋势。

踏着这一时代节拍,青海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完成了由弱到强的完美蜕变,截至2022年底,全省电力装机达4468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0%以上,始终保持全国领先,开辟出清洁能源发展的一片新天地。

在能源转型的发展浪潮中,国家电力投资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抓住机遇,激发高原风光资源潜力,结合清洁能源产业建设,逐步构建起“光伏+生态治理+生态牧业”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这不仅是青海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生动注脚,更谱写了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资料图】

如今的青海,在“双碳”愿景下,点亮清洁能源产业集聚的“绿色”民生之“灯”,正成为关键一环。值此春光无限美,我们从塔拉滩出发,不断探寻“光伏+”背后的民生与创新之路。

“量身定做”——

积极打造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

光伏发电是根据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它不排放包括温室气体在内的任何物质,无噪声、无污染,太阳能资源分布广泛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光伏电站开发建设速度虽然较快,但设备的研发、标准的制定滞后于电站的建设,要想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克服很多困难。

“尤其是大规模百兆瓦级并网光伏在电站设计、设备选型、在线监测仪表选配、运行数据采集、传输、分析等方面存在诸多难题,受设计理念及水平、设备制造水平的限制,大型光伏发电系统数据对比分析、实际运行性能评估方法单一。”黄河公司规划发展部副主任高曜军说。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的光伏产业园里,作为光伏电站“骨架”的光伏支架,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由于常年隐匿在组件背后,其重要性常常被人忽略,然而,一旦考虑到光伏电站要在风吹日晒中挺立多年,电站中的任何部件就均不容忽视,光伏支架更是如此。

“支架主要可分为固定式支架和跟踪式支架,固定式支架中又可以细分为普通型和可调节型等,跟踪式支架也可细分为平单轴、斜单轴和双轴等,根据不同用途和保存时限,支架的选择也有所不同,比如为了方便羊儿吃草,固定式支架平均都要高于1.2米。”黄河公司海南分公司产业园项目部站长助理杨军说。

至于哪个支架更适合?如何高效率地匹配到最佳的支架?这些问题,我们在实证基地找到了答案。

面对光伏行业发展的技术问题,考虑光伏产业发展的需要,黄河公司历时3年完成方案设计、设备选型等基础性研究工作,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最终选址在共和县建设143兆瓦容量的、具备试验功能的并网光伏发电实证基地,一期建设于2016年6月底投产发电,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首个大型光伏户外测试对比平台。

“实证基地给后续大规模光伏电站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实例,充分释放出光伏发电潜能。”黄河公司工程部副主任刘世隆说:“实证基地囊括了国内外光伏知名制造商、组件、逆变器等,涵盖国内外多种最先进的技术,选用26种组件,21种逆变器,17种支架,展示30种设计理念、15种新设备、30种新材料以及4种电池的储能技术。给出了上百种光伏技术和产品的对比数据,为全球光伏行业设计、施工、设备制造、研发、规范编制、投资效益分析等提供实测数据,为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行业标准。”

“上光下养”——

实现光伏产业和绿色民生发展共赢

既要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又要积极探索清洁能源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新征程上,光伏产业如何赋能当地“绿色民生”发展,我省能源企业将如何作为?

面对这道“必答题”,一系列“答案”浮出水面。虽然选择众多,但因地制宜仍然是首要标准。

作为全省清洁能源发展建设的先行者、创新发展的排头兵,黄河公司积极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深化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扩大“能源民生”效应,“光伏羊”已经成为青海的一个亮丽品牌。

自2011年黄河公司在塔拉滩利用荒漠化土地和光照资源开发建设光伏电站以来,为避免破坏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黄河公司实践探索得出“光伏+牧场”的绿色发展新路子,以最佳生态修复功能,助力草场牧场恢复,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呈现“双下降”趋势。

2015年,铁盖乡与黄河公司签订协议,将哈汗土亥村、上合乐寺村和下合乐寺村总共16户养殖户的羊群放进了光伏园。如今,在一个个光伏板的“庇护”下,昔日荒滩变成了草原牧场,如珍珠般散落的羊儿在园区内悠闲觅食,成为当地独特一景。

“建设光伏电站以后,光伏子阵内平均风速降低41.2%,空气湿度日均增湿2.8%,20厘米深度土壤增湿32%,风速的降低,有利于土壤保持湿度,植被覆盖增加80%,减少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牧羊,也带动了当地牧民增收。”黄河公司新能源生产部主管宦兴胜说。

而这只是光伏产业化身民生发展纽带的一个缩影。未来,光伏产业怎样才能持续为民生经济带来新动力,在延伸和发展中形成集成化和规模化效益,成为更值得探索的新目标。

面对未来发展,宦兴胜告诉记者,围绕高价值经济作物种植及试点研究、牧业与草场保护动态平衡及牧业试点研究、产品销售及经济模型优化研究、“光伏+生态+草药+牧业”的综合产业经济性典型方案及试点研究等四个方向,在建设光伏电站的同时,同步建立荒漠生态治理产学研产业试点项目,推进周边荒漠生态治理,同步发展“光伏+”综合产业,真正实现政府、企业与当地农牧民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上的共赢。

“同频共振”——

创新赋能光伏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一直以来,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光伏看中国、中国光伏看青海、青海光伏看黄河。”2010年,黄河公司进军光伏发电领域,截至目前,光伏发电装机达933.61万千瓦,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电站运营商。

光伏“内卷”,众所周知。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光伏产业一体化发展仍然被视为一片充满潜力的“蓝海”,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跟跑并跑,到局部领跑,咬定科技创新,黄河公司成功突围。在青海创造了光伏领域的“五个世界之最”: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园区、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实证基地、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

“目前公司形成了集创新研发、规划设计、光伏制造、电站建设、运行维护、专业服务为一体的清洁能源产业体系,拥有多晶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光伏电站建设运营和组件回收的绿色循环全产业链。”黄河公司电力协同产业部副主任孟庆平说。

实现光伏产业创新发展,需要“新速度”。黄河公司“青海产”国内第一条产业化IBC电池、组件生产线,量产平均效率达到24.5%以上,研发效率达到25.06%,生产规模及产业化技术水平全球第二。黄河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和技术创新,持续在光伏电池组件制造领域保持行业领先水平,引领行业新技术发展和应用。

孟庆平介绍:“基于IBC电池自主开发出建筑夹胶双玻组件、轻量柔性组件等多种BIPV产品,国内已建成多个项目。产品应用于贵州茅台综合智慧能源项目、西藏开投能源基地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北京龙脉温泉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国和一号+’智慧核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等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其中北京龙脉温泉综合智慧能源项目为首次实现BIPV产品的兆瓦级应用。”

实现光伏产业创新发展,需要“新模式”。黄河公司科技与创新部主管张忠凯告诉记者,黄河公司依靠国内外现有先进技术,开展光伏发电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光伏组件回收技术研究、光伏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特征、趋势分析及驱动力分析、光伏综合经济成本和收益核算、碳减排与经济效益协同等五个方面研究,构建光伏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模型,探索形成碳减排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光伏产业在民生和创新发展的背后,凝聚着黄河公司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创新。在这里,清洁能源发展看得见、摸得着,有节奏、不停歇。未来,伴随清洁能源产业的快速突进,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黄河公司将继续向着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目标勇毅前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