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2日正式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意见》聚焦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重大部署。《意见》一经发布,就在省农科院科研人员中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抢抓农时种好科技粮,在乡村振兴广阔舞台上再立新功。

稳定大国粮仓

保住产量更要提升质量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粮食安全领域有着更多的‘着墨’,共提出多达35条指导全年‘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的举措,其中,涉及粮食安全的举措10余条,居于所有措施的前列,这给稳定大国粮仓、端牢14亿人的饭碗再加了码。”省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娣教授表示,“我认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稳’,强调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另一个就是‘实’,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并强调抓点带全面,这也为省农科院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对于如何端牢14亿人的饭碗,《意见》提出了多项细致举措,其涵盖了保产量、提高农民积极性、保护耕地、提高生产率等内容。

作为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生猪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娣特别关注畜牧产业在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她认为加码粮食安全,就是要让老百姓吃得饱、更吃得好。“近年来,省农科院正在努力实现‘一黑一白’闯天下。这其中,‘白’是大米,‘黑’就是民猪。”刘娣希望,在切实落实生猪产能调控和稳产保供制度的基础上,能够更加强化能繁母猪基础群体建设和商品猪产能稳定政策,提高种猪选育水平,“可以开展性能测定选种选育平台、种猪核心场遴选及信息平台等建设,并对种猪场、能繁母猪存栏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场给予贷款贴息和金融政策倾斜,防止产业大幅波动。”

聚焦“两个要害”

“藏粮于技”也要“藏粮于地”

“一个种子、一个耕地,中央都看得很重,这也是今后省农科院的科研工作重心。”省农科院科研处处长焦少杰研究员透露,春节过后省农科院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科研启动会,把“种业创新作为重点任务”已经成为全院科研人员的共识。

“下一步,省农科院还对种业创新顶层谋划了‘五步走’,一是强化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二是完成黑龙江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三是引进和创新寒地优异种质资源,选育突破性新品种;四是探索生物育种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育种效率,推动以常规育种为主的育种2.0时代向育种3.0时代跨越;五是高标准推进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建设。”

在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试验室里,“金豆娘娘”栾晓燕研究员带领团队已经开始为今年的春耕生产提早谋划。“这几年我们团队选育的‘黑农84’‘黑农87’‘黑农88’平均亩均超过了250公斤。其中,‘黑农84’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2020年成为了黑农江省推广面积第二大品种。但是对照《意见》的要求,我们的育种技术和品种单产与主产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要加快科技创新补短板,为大豆提高单产、品种提供遗传基础与科技支撑。”

“藏粮于技”也要“藏粮于地”。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这在省农科院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院长刘杰研究员看来,不仅迎来了黑土保护的“春天”,也提出了更高的科研要求。“我们将把发力点定位在中低产田改良和地力提升方面,这是黑龙江省土地产能提升最关键的部分,同时也是科技创新支撑最薄弱的环节。”省农科院还将发挥农业农村部黑龙江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平台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土壤质量变化监测,为政府制定黑土保护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破解关键技术

助力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

丰产稳产,必须继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支撑。黑龙江省蔬菜产业协同创新推广体系首席科学家、省农科院园艺分院陈立新研究员对《意见》一遍遍进行细致研读,寻找破解龙江蔬菜生产的“金钥匙”。“《意见》提出的‘保障蔬菜供给,大力推进北方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对黑龙江省是一个利好消息。”陈立新研究员表示,“保障蔬菜供给的淡旺季供需平衡,发展设施蔬菜是黑龙江省唯一的路径。”恰逢其时,省农科院在今年还成立了新一届园艺学术专业委员会,旨在进一步解决龙江蔬菜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破解蔬菜全产业链关键技术难题,为龙江蔬菜“优质、高效、绿色、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农业机械装备也是现代农业基础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省农科院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院长石铁研究员在《意见》发布后第一时间就组织专家进行会商,梳理短板弱项,部署在粮食作物智能生产作业装备、经济作物高效作业装备、薄弱环节机械化装备、设施养殖智能生产作业装备、秸秆饲料收获加工与贮藏技术及装备、有机肥堆肥与还田机械化技术及装备、农产品产地高效加工处理技术装备和高性能材料与维修制造技术等领域的创新研发。“下一步,我们将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开展高端智能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赋能传统农机,在智能农业和大型农机装备上走出一条新路。”(王红蕾 全媒体记者 周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