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得到控制,制造业加快复工复产,物流通道进一步畅通,我国港口集装箱生产形势逐渐恢复。”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港口发展研究所所长赵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就5月下旬数据来看,港口生产形势恢复明显,沿海8大枢纽港口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3%。

尽管目前货物吞吐量恢复提升较快,但要达到正常水平仍须加大政策力度。要进一步打通交通物流大动脉和微循环,着力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通而不畅问题,加强重点行业、区域和企业货运保障。

赵楠说,随着6月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产业贸易恢复常态化运作后,在货物集中出运和新的贸易需求恢复的背景下,港口应强化同运输链和贸易链上下游的衔接与协同,增强枢纽节点的流转效率,保障货物运输通道的畅通,助力贸易订单如期履约。

赵楠认为,应从3个“协同”着手:强化与船公司的协同,通过港口的高效作业,协助船公司稳定船期;强化与内陆物流企业的协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共享,做好港口与内陆物流的无缝高效衔接;强化不同省区市间物流政策和口岸政策的协同,在政策引导下真正实现物畅其流。

中国成本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何正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从整个物流供应链的角度而言,应降低交通物流成本,推动交通货运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一是确保落实政策不脱节走样。特别是确保车辆通行证及时发放,简化申办程序,融合共享、全国互认。二是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增强流通能力。加快推进综合货运枢纽及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梗阻,促进各运输方式高效衔接。优化城市群都市圈交通网络、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等。三是优化配送模式,提高配送效率。引导合并配送方式,充分利用车辆的容积和载重量,做到满载满装,从而降低成本。四是加大交通运输企业纾困解难力度。应适当减免交通运输服务增值税、房租,减少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保费用,给予新能源公交车购置补贴、给予并提高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补贴,为企业提供补助资金支持。各地要实施精准疫情防控举措,减少通行限制,优化企业和货车司机经营的外部环境,切切实实助力运输企业转型。

“交通运输行业关系到生产要素的流通及配置,是保障供应链完整及正常生产经营的关键。”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对本报记者表示,稳经济一定要抓住要点、堵点。首先,尽可能为交通运输及物流行业纾困,把政策落实到位,减轻其负担,使其尽快复工复产,为下半年稳经济、促发展保驾护航。其次,减少对交通运输及物流行业的正常流通设置各种障碍,使生产要素能够正常流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企业价值得到提升,最终使经济得到发展、民生得到保障。

赵楠表示,就港口而言,应从多个方面提升港口枢纽韧性。

一是强化港口能力韧性。一方面,对于能力供给紧张的枢纽型港口,应通过改扩建加快码头的供给能力建设,实现港口能力的适度超前,保障港口作业效率;另一方面,应加强港口群的协同,尤其是加强口岸政策等方面的协同,使得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港口群内形成强有力的互补支撑作用。

二是强化集疏运体系韧性。在疫情影响下,应强化港口水路和铁路集疏运体系的发展,使得公、铁、水3种运输方式能够起到相互补充替代的作用。

三是加强技术赋能。在疫情影响下,加强信息技术在全物流产业链的应用和推广,通过数字化、智慧化的解决方案,实现操作流程的无纸化、自动化和高效化,减少人员面对面接触,减少疫情对港口生产运营的影响。同时,加强物流链上信息的共享和协同。(记者 周子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