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意渐浓,梅州综合保税区(下称“综保区”)内处处焕发生机。政策的利好让园区内的企业更加振奋,开足马力生产。“这个政策来得太及时了!我们可以放心开拓国内市场了。”梅州劲越头盔有限公司总经理谢中铮激动地对前来车间做税务政策指导的工作人员说。

谢中铮口中“这个政策”指的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政策。3月1日,梅州市税务局收到广东省税务局转发的复函,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和海关总署同意在梅州综保区推广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

这标志着该试点政策在梅州综保区正式落地,成为试点企业可以具备保税和非保税的双重身份,企业可以更好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推动梅州苏区振兴发展、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

新作为

合力攻坚推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落地

“我们当初正是看中了梅州综保区区内的政策,才决定落户于此的,没想准备投产的时候又迎来了一个利好政策!”博捷酒业(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璧明说,利好政策叠加,企业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2020年6月28日,梅州综保区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获批后,梅州举全市之力推进综保区建设和招商工作。2021年12月2日,梅州综保区迎来关键时刻,海关总署、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八部委组成的联合验收组采用视频连线方式,宣布梅州综保区通过验收。

从申报到设立历时5年多的梅州综保区,是梅州举全市之力打造的第一个国家级平台,也是梅州融入大湾区、对接海西区,参与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重要的国家级新平台,将成为梅州对外开放新高地。

目前,梅州综保区区内建有6.9万平方米厂房、1.2万平方米保税仓库、6.5万平方米专利技术孵化园、1.5万平方米综合服务大楼,已落户保税加工、跨境电商等项目10个,其中保税加工企业5家、国际贸易企业2家、跨境电商企业1家、供应链企业1家、物流企业1家,投资总额约4亿元,10个项目全部达产后年进出口额约21亿元。

作为全省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梅州整体经济体量小,外贸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梅州综保区的设立,是促进梅州苏区振兴发展、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但也面临着区位偏远、交通成本较高、产业薄弱等制约因素。

“不仅如此,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未获批之前,综保区内企业无法享受区外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下的完整‘免抵退税’政策,区内企业在国内采购设备原材料无法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进项抵扣,内销产品也不能开具增值税发票,不利于拓展内销市场。”梅州市税务局第二分局局长罗大军说。

201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综保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赋予了综保区“二十一条”创新发展政策。在综保区推广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中,提到“支持符合条件的革命老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按规定开展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

经过税务、海关等部门联合对梅州综保区29家企业(含已落户、签约及意向入区的企业)的调研,27家有试点需求,占比达93%;25家对试点有强烈需求,占比达86.2%。从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需求强烈。

“国家有政策,企业有需求,我们就该积极去争取!”罗大军表示,按照其他地方的经验,一般都是综保区封关后才进行该项试点的申请,为了让企业早日享受到国家最新、最全面、最优惠的政策,他们决定把工作做在前面,去年便开始启动试点申报工作。

为了确保试点落地,梅州市税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与市财政局、梅州海关、梅县区人民政府建立了协同推进工作机制、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监管与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推进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申报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梅州综保区获批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资格,这是梅州税务、财政、海关等部门通力合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成功体现。作为申报试点的牵头单位负责人,梅州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罗伟民说,资格试点申报的成功,是税务部门激发内生动力的具体体现。

新利好

破解难点有效对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过去,综保区实行全封闭管理,区内所有企业与国内一般地区企业贸易往来均视同进出口业务,需要报关,因此,综保区区内企业不具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

随着国内市场日益兴盛,综保区区内企业的国内市场销售需要更加畅通。近年来,我国不断进行试点,打破综保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企业和其他地区企业间的“隔断”难题,以更好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据介绍,获得资格试点的综保区可享受多项税收便利,区内企业除继续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特殊政策外,自愿申请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后,向境内区外的企业销售产品,可以向对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使对方获得抵扣;从境内区外企业购买原材料或者承接区外委托加工业务,可以向对方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进口自用机器设备、基建物资和办公用品等暂免征收进口环节税收,降低企业成本。同时,叠加“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的创新监管措施,具备保税和非保税双重身份,开展国内贸易更加便利。

梅州综保区获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后,区内企业可以自愿申请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享受到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红利。

“我们综保区的企业获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后,内销货物时,可按规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并申报缴纳增值税、消费税;外购货物时,可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凭证或者出口退税凭证。该项政策的实施,为企业能够利用剩余产能承接境内区外委托加工、促进内销便利等奠定了基础。”罗大军说,政策将大大降低公司运营成本。

梅州综保区未取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的情况下,区内企业在国内购销业务,要办理报关等各项手续,货物购销流转时间长和成本大,而且出入区时存在征退税率差额。在取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后,企业可以申请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则可减少货物报关手续,国内采购原材料、零部件按照同一税率进行征退税,避免了因征退税差而增加的经营成本。

“这个政策来得太及时了!因为我们公司的原料大部分来自国内,产品也基本销往国内市场,我们一直担心封关后无法向国内客户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有了这个政策,我们就可以享受跟国内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一样的各种优惠政策。”谢中铮听闻这一好消息时说道。

谢中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2021年度的数据来测算,成为试点企业后,可降低成本约70万元。”政策的落地,将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优惠和便利。

同样想要申请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博捷酒业(广东)有限公司将于3月底正式投入生产,这是一家原料以进口为主,产品主攻国内市场的企业,“前期在基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大,依据政策这部分增值税能够抵扣或退税,将大大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更加坚定了我们扎根梅州发展的信心。”黄璧明说。

简而言之,不具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企业无法纳入国内增值税链条进行抵扣,进而割裂了区内企业与国内市场的联系。在综保区推广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解决了长期困扰综保区连接国内市场的痛点问题,便于企业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新机遇

政策叠加梅州综保区发展迎来新契机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落地以后,将跟综保区的其他优惠政策产生政策叠加效应,为企业提供更多实惠的税收政策,有效提升企业进驻综保区的意愿,对综保区招商引资、做大做优产业及相关配套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梅州综保区相关工作人员李敏浩说。

在梅州综保区实施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既可以帮助区内企业做强做大、促进梅州苏区加快发展,还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综保区内非试点企业,内销货物时向海关部门报缴关税和增值税等进口环节税,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企业,内销货物时除保税料件需缴纳关税以外,按规定向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增值税,这部分增值税除了中央财政分成50%、省财政分成25%,剩余25%留作当地的财政收入。”市财政局税政科相关负责人说。

虽然综保区内有许多实惠的政策,但不少企业对政策仍处于不了解、不会用的状态,“我们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一些企业并不是非常了解我们的税收、海关政策,因此错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梅州海关综保区工作科科长郭向东坦言。

为确保企业懂政策、会操作、能运用,梅州市税务局将与市财政、梅州海关等部门紧密合作,加大宣传梅州综保区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政策力度。

“市、县和分局三级联动,组建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工作专班,对每一个试点企业实现点对点、面对面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政策宣传辅导,聚焦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政策解读、专家点评等活动。”罗大军说,他们将以专题辅导班等形式对新办一般纳税人进行政策宣传、业务辅导,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为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同时,梅州税务部门还将落实与海关的联合监管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实现数据共享,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分析跟踪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并落实好联合监管工作,更好地为试点企业提供服务,对试点企业实施管理。“对试点企业适用税率、税款申报等情况实施联合监管,通过比对分析、部门间共享信息等方式进行疑点排查,从而进一步加强对试点企业的有效引导,促进试点企业开展业务更加科学规范。”罗大军说。

而作为梅州综保区所在的属地税收管理机构,梅县区梅南税务分局专门成立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推广工作小组,专项负责试点政策落实,“我们对区内和意向入区企业开启绿色通道,在办税服务台设置综保区业务专窗,实现办税缴费‘最多跑一次’,保证业务办理便捷再便捷,提速再提速。”该分局局长谢志勇说。

“接下来,我们将与财政、海关等部门密切协作,加强对试点企业管理,让梅州综保区内企业能够尽快享受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政策红利,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我们持续为区内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依法诚信纳税引导,确保企业可以享受到国家最新、最全面、最优惠的税收政策,为梅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罗伟民说。(记者 陈萍 通讯员 陈诗良 邓育枢 曾文 郭妙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