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昨天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据了解,我市近期将举办一系列科普教育宣传活动,点亮科普“明灯”,不断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

对一座城市来说,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不仅能让城市处处涌动创新创造的活力,也能让城市培育的“文明之花”久盛不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科普作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提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这对各地加强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下,从“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到各大短视频平台科普类短视频迅速走红,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社会大众对于科普知识的需求在不断增长。进一步提升科普工作成效,以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是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

科学普及,着力点在“普”。这就意味着,要把优质的科普资源融入日常。在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省市第35届科普宣传周南京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我市发布了10条科普游精选线路。其中,既包括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南京地质博物馆和冶山国家矿山公园博物馆等公共场所,也有金陵石化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线、中科曙光南京研究院有限公司展厅等企业场馆。“科普游”是城市科普资源的集中展示,也是科普惠民的重要途径,能够让市民近距离了解天文地理、防灾减灾、智能制造、生态科技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未来,还应当将更多的公共场所纳入到科普活动中来,让科普资源更加可感可及。届时,市民走出家门,目之所及的不仅是美景,更有知识;走进企业,迎面而来的不仅有流水线上的产品,更能感受到科技创新的魅力……

科普之“普”,还在于“化作经常”,坚持常态化开展科普活动。一方面,科普教学内容要贴近居民需求,否则就会曲高和寡、应者寥寥;另一方面,科普教学活动不能“一阵风”,要善于融通联动,营造处处有科普、时时有科普的良好氛围。例如,在全民体育活动中,不妨多一些对体育科技知识的普及;在健康义诊咨询时,不妨穿插一些健康养生知识的宣讲;在开展应急演练时,不妨深入讲述一下防灾减灾知识……总之,开展科普工作,不能只靠几场主题活动或专场活动,要注重常态化,始终让科学走近群众身边,服务市民百姓需求。惟其如此,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入脑入心。

2022年,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9.9%,居全省第一位。当前,科普工作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是“城之所念”,更是“民之所盼”,以“融入日常、化作经常”为指引,方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科学的种子植入每个人的心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