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曹媛,林典驰,欧雪
编 辑丨孙超逸
(资料图片)
经济总量突破13万亿元人民币的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大湾区不断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加速前进。
作为香港贸易发展局“粤港合作周”的系列活动之一,2023年5月25日,恒生中国携手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旗下,于深圳成功举办2023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高峰论坛夏季论坛。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湾区聚能 新兴向‘融’”,来自科研、产业界和金融机构的嘉宾们就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大湾区创新经济新机遇、高质量发展路径等热点话题进行了分享与讨论。
论坛现场,粤港澳大湾区“高成长企业”俱乐部首批24家成员单位也正式揭牌。
推动形成大湾区“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
“在世界四大湾区里,纽约湾区以现代金融为核心,旧金山湾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东京湾区以现代制造为核心,而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协同金融、产业、科技的复合优势。”在论坛现场,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21世纪报系党委书记、总编辑邓红辉在致辞时表示。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21世纪报系党委书记、总编辑邓红辉
大湾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
近年来,中央先后赋予广东大湾区金融改革30条、横琴金融改革30条、前海金融改革30条等重大金融利好,一系列创新政策也都在大湾区先行先试。粤港澳三地认真用好中央政策利好,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量稳居全国第一,绿色信贷和债券规模居全国首位,三地居民和企业都享受到了越来越便利的金融服务。
“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在于企业,尤其是创新经济企业,这不仅是大湾区发展的新动力(300152)源,也是金融业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发力方向。”恒生中国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强调。
恒生中国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
截至2022年末,广东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6.9万家,超九成在大湾区。此外,广东还拥有132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6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9万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及其他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布局尤为受到各界关注。
“凭借多元化线上线下(300959)渠道,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无缝便捷的跨界金融产品和服务是我们最大优势和强项。”宋跃升介绍道。
作为植根香港已90年的恒生银行, 2007年在内地成立全资附属公司——恒生中国,业务范围覆盖大湾区所有的内地城市,大湾区业务已占到恒生中国总体业务的大概1/3。恒生在深圳前海设有恒生前海证券,在香港、广州均开设了跨境财富管理中心,7月份在深圳的跨境财富管理中心也将落成展业。
除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外,资本市场也在加强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
“过去的14年,香港集资总额约为4450亿美元,有7年是全球IPO的冠军。”香港交易所高级副总裁、中国区上市发行服务部主管韩颖姣在论坛上表示表,这一成绩也是资本市场创新的成果。
2014年和2016年,港交所分别与上交所、深交所开通沪股通、深股通。目前港股通投资在香港日均交易比例中已达15%左右的水平。2022年,港交所推出港版SPAC上市制度;今年还推出了针对特专科技公司的上市规则,即俗称的18C。
韩颖姣表示,“香港市场有像闪电配售这样的再融资方式,可以帮助企业隔夜就融到十亿、百亿的资金。以灵活的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最及时的帮助。”
港交所将于6月19日正式开通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届时投资人可以在香港用人民币买到港交所上市公司的股票。香港交易所将引入双柜台庄家机制,香港政府已通过立法程序豁免做市商在做市人民币柜台交易的印花税,希望能提升人民币柜台的流动性及收窄两个柜台之间的价差。
而对于投资者而言,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对财务回报的要求,还有对非财务回报的追求。恒生指数公司可持续发展及新兴业务总监王太阿提到,最近几年,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气候风险和社会责任感的关注度提升,投资者也越来越注重非财务上的回报。
王太阿分析道,从指数公司层面来说,恒生指数公司给投资者提供多个关于质量因子和ESG相关的指数。很多研究发现,投资于ESG表现较好的公司,能带来更正面的回报,因为在ESG方面有较好的风险管控的公司能很好避免尾部风险,提高运营效率,从而带来更正面的回报。
制造业探寻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实体经济的首要命题。在主题为“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圆桌对话环节,恒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与多位实体企业负责人就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展讨论。
“中国制造最终要走向世界的,必须要呈现高质量的形象,这样才能让世界接受、认同中国制造的产品。”大族机器人副总经理陈育新强调。
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各不相同,与会嘉宾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方向之一。
近两年,TCL格创东智副总裁、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李楠一直参与新能源建设的相关工作。此前,动力电池需求爆发式增长时,从电芯到上游材料、正负极、电解、隔膜等企业都在大量投入建设,建新厂,扩产能。
“当时企业主要关注一件事情,如何能在最短时间内把产品生产出来,卖给客户。”李楠谈到,而这两年随着动力电池产能饱和,越来越多企业开始研究如何运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很多企业开始在容量预测,面密度预测,蓝膜检测等场景上引入大数据分析来帮助质量和良率改善,将产品性价比提升上去,以确保竞争力。
在他看来,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有两个——预期与组织。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总希望在一年时间内见效。实际上,一年的预期可能需要两到三年时间才能把价值释放出来。同时,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工具都是通用的,方法论高度一致。企业有没有准备好数字化转型的组织,是核心的成功关键点。在他看来,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IT赋能,业务牵头很重要,即一定要有业务的高级负责人加入到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
腾讯云智慧工业副总经理曹洪强给出了相似的观点。他提出,从技术角度来看,制造业发展到今天的智能化,底层逻辑是由数据驱动智能分析来调节生产。
其近期落地的“人工智能技术+视觉技术”案例中,智能化的应用可以每年为一个生产基地节约上千万元的质检成本。
除了人工智能、视觉识别技术等对传统工业的加成,硬件也是传统工业革新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以协作机器人为例,“随着柔性化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很多方面是工业机器人在使用上无法满足的,而协作机器人,因为他的小巧轻便、易操作、易部署、安全等特点,很好地满足了当前的市场需求,更好地助力于各企业更加灵活、快速实现定制化或柔性化的生产需求。”陈育新谈到。
数字化浪潮助推品牌出海
今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活动复苏较快。数据显示,今年1-4月,广东外贸进出口2.52万亿元。在“大湾区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圆桌对话环节,多位企业嘉宾和学者就“出海”等话题展开讨论。
“跨境电商发展已经进入历史性的拐点。”广东亚太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海权在会上如此说道。
作为深圳的头部跨境电商卖家,深圳市通拓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亚丽表示,近年由于世界格局产生变化,公司与其他出海企业一样都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实际上,中国企业全面出海的时代已经到来,挖掘新兴市场的同时,本地化运营、实现安全合规、应对数字化浪潮等都是企业出海难以回避的问题。
王亚丽直言,当前的海外形势、产业特点倒逼行业进入品牌化、精细化、本地化运作阶段,同时,海外税务合规,国内税务合规以及产品平台合规这三大合规要求需要企业去同步推进。
她进一步分析,只有真正实现技术驱动以及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其中数字化是其中关键。
当前,数字化对企业出海的赋能,除了体现在贸易前端,还贯穿到企业内部管理和跟供应商的联动上。
“合规非常需要数字化技术的支撑,部分企业只通过‘贸易外衣’赚取短暂利益,没有实现合规也没有实现数字化,很难可持续发展。”王亚丽称。
易网创新联合创始人姜仕鸿也表示,在协助工厂进行数字化、数据化升级时,仅用“降本增效”作为卖点,难以让工厂老板为此买单,想要拓展海外市场的企业对于供应链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仍有非常大的需求。
他表示,随着大环境的影响和市场的变化,打造数字化驱动的供应链生态已成为跨境电商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而在前海数贸董事长李良看来,数字化跟传统的信息化、自动化完全不一样。
在做数字化的转型中,优先解决销售端的问题,利用新技术在品牌和销售方面进行延伸,提升中国制造业和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
此外,在研发和专利要有相对的布局。因为当新技术在品牌和销售延伸到一定程度,一定会遇到天花板,所以从长远考虑,也要有相应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李良建议,中小企业不要盲目布局数字化,需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出发,从产业链点上去进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一定要全链条进行数字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