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则“能不能接受五一放一天不调休”的话题登上热搜榜的第一。


(资料图片)

网友们纷纷认为:虽然今年的五一劳动节能连休5天,但其中有两天是通过调休,压缩五一前后各一周的休息日“挤”出来的。

倒不如今年五一不调休,只休息三天,免得打乱了日常的生活节奏。

甚至还有不少专家学者,引用日本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调休制度,来抨击中国的调休制。

不过,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一些制度上有所区别是正常的。

但我们可以对比古今不同时期“打工人”的调休制度,看看都有怎样的区别?

九日驱驰一日闲

我国的休假制度,以秦汉时期为一个重要分水岭。秦汉之前,由于缺少文字记载,缺少对当时休假制度的理解,秦汉之后才有了一个大概的雏形。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这里说的就是刘邦在秦朝担任泗水亭长时常常请假回家,帮助父母下地干活。

由于汉高祖刘邦是苦出身,他在建立西汉之后更是明确指出:“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

“休沐”与“洗沐”就是秦汉时期的休假,如汉代的大臣孔光就说过:“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意思是放假就要好好玩乐,出游踏青,不问工作上的事。

至于为何“五日一休”,则说法不一。《汉书律历志》记载:“天之中数五”,应当是古人依据“五日一物候”制定的休假制。

除“五日一休”外,汉代还有一些公共假期,包括岁首、正旦、两至日、上巳、伏日、冬至、夏至、九月九的重阳、腊日等。

《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伏日的时候皇帝下诏赐肉,结果众位官员“伏日当早归,请受赐”,提前回家休息了。

汉代不仅有了完善的休假制,还出现了调休与补休。如《元延二年日记》记载了东海郡属吏师饶的工作休假情况。

据统计,元延二年(公元前11年),师饶一整年工作了287天,休息了41天,等同于“作七休一”。

可见,师饶这个“打工人”没有“五日一休”。据汉代相关规定,师饶存在休假日工作的情况,只要当事人提出申请,上级部门会予以补休,也可以与同职能部门的同事调休。

当汉代官员遇上婚丧嫁娶等家事时,还可以请假,但最长不能超过三个月;丧假按礼法是三年。

东汉灭亡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魏晋南北朝。因国家大乱,各地烽火四起,政权更迭频率较快,自然就不可能有多么稳定的休假制度。

后世的隋、唐、宋大一统王朝,假期逐渐多了起来。

唐代的例行假期是从汉代的“五日一休”改为“十日一休”,《滕王阁序》有一句“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除了日常休假之外,唐代的公共假期特别多,不算十休一,法定假日不低于40天。

若碰上新君登基、册封皇后也放假。武则天时期,佛诞日还要放假一日。林林总总算下来,唐代人一年的假期可多达一百天。

令现代打工人艳羡不已的是,唐代所有公共假期不算人们在路途上耗费的时间。

宋代沿袭唐制,在十休一的基础上,宋代还增添了不少节假日。

《文昌杂录》记载,宋代的节假日大概有70多天,再加36天的旬休,宋代“打工人”每年有112天与多达15天的“忌日假”。

明承元制,朱元璋将大部分节假日都取消了。王聘三的《古代事务考》记载:“国朝正旦节放假五日,冬至三日,元宵十日。”

可见,明代每年加起来只有18天的法定节假日,取消了“十休一”与“五休一”。清代人的休息制度与明代大致相当。

如今的礼拜天休息的制度是西方的舶来品,在清末宣统年间逐渐成型。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平民是没有“法定假日”的概念。他们一天不劳作,一天就没有饭吃,只有吃皇粮的官吏才能享受“法定假日”的待遇。

所以,古代看似“人性化”的调休制,仅仅只是一小撮特殊人群的专属福利。

现代调休制的诞生与发展

通过相关历史文献不难发现,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官员调休制。

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大家把一腔热血都用在了建设国家当中。除了一些法定节假日,因为特殊的时代环境,导致中国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调休制。

至于大家如今诟病不已的五一、十一调休制是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持续至今已过去了15年。

在这十几年里,民间要求取消调休的声音从未消失。

比如,2013年元旦小长假刚刚结束后,根据当年的放假安排,很多单位的员工需要连上8天班。正是因为元旦的三天小长假占据了他们原本周末的双休日。

不少员工刚从旅途归来,本来节后上班情绪不高,还得连续工作8天,一下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让部分员工意见颇深。

其实,过去十几年的实践表明,我国现存的调休制度不能说让公众幸福感大打折扣,至少这项制度较为僵硬,不够灵活,而且调休期间的工作效率普遍降低。

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他国政府偶尔对放假安排进行微调。他们的做法是当公共假日与周末重合,政府会将假日顺延至下周一,让大家进行连休。

2000多年前的秦汉“打工人”还能五天固定一休,且享受合理法定假期的安排。不必为了像如今这样硬凑假期,影响到了正常工作和生活节奏。

就连制定我国调休制度的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都曾发表了自己的不满:“让大家用长时间上班,换取长时间休息是不理性的调休,打乱了正常的工作和休息节奏。看似增加假期天数,实际上却占用大家公休时间。”

面对公众集体吐槽调休制度,有关部门该如何应对?

拿2023年的五一假期调休来说,目前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咱们主要是促进内循环,发展经济任务。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包括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壮大旅游产业。

这样的话,通过调休把五一假期的时间拉长,不仅对民众有重要意义,对于拉动消费稳定经济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从不怀疑有关部门制定每一次假期安排时,其出发点是想为普通员工和基层民众谋福利。

但通过这种“做减法”的方式,把原本的周末假期挪用到黄金周中的做法,却不够人性化,反而让人非常反感。

因为休假是每个劳动者密切相关的福利,更是一种法定权利,只有充分享受休息,才能让员工的持续工作能力提高,从而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

看似好心的调休,却让各单位与劳动者感到不适应。

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变为11天,算上周末休息日,每年假期为115天左右。

一年365天,有超过31%是非工作日可以休假。按理说,每年1/3的时间不上班,但为何大家就是感受不到休假的福利呢?

原因无外乎打工人们出于工作上的压力与现实生活的快节奏,不是主动加班,就是“自愿加班”。甚至某些劳动者害怕休假,因为只要休假,到手的收入就会有折扣。

所以,“今年五一不如不调休”的话题,引起广大劳动者们的热议。大家觉得与其挤占周末假期,倒不如就用原本的三天休假。

公众的吐槽并非有意给相关部门添堵添乱,这是一种真实民意的表达和政策反馈。

五个手指还不一样长,倒不如用科学理性的角度,针对各行各业都实际情况和大环境,自主研究放假时间,各自发挥各自的特点,相互理解尊重。

最终目的都是让现有的节假日安排更灵活,更人性化,而不是21世纪的“打工人”,反倒羡慕2000多年前的古人。

参考文献:

文代“打工人”调休吗?刊登于《财富生活》杂志6月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