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正银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学博士,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介入治疗博士后,1998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学习介入治疗。拥有抖音账号“肿瘤专家廖正银教授”,运营半年吸引粉丝12万。


(资料图)

如果用食物来比喻短视频的风格,有的如经典粤菜般精益求精,有的如徽菜般雅俗共赏,也有的如江湖小馆一般活力四射。“肿瘤专家廖正银教授”的内容则更像是道平常温馨的家常菜,朴实、真切、人生百态。

“肿瘤专家廖正银教授”没有选择更容易抓人眼球的健康知识科普,也没有走严肃或诙谐的鲜明风格,而是呈现给观众真实发生的看诊过程。

视频的评论区常有患者留言,说廖正银教授是患者遇到过最有耐心的医生。视频中,廖正银教授会尽量通俗的告诉患者这个疾病是怎么回事、有什么方案,哪些检查是应该做的、哪些没有必要。他会宽慰患者生老必死乃人生常态,面对疾病要乐观积极;也会坦诚的告诉终末期患者,治疗手段对他们来说是一场赌博,问他们要不要赌.......

或许“平常才是真”,没有任何策划、加工的内容让“肿瘤专家廖正银教授”收获了一批粉丝。运营半年时间,其粉丝总量就超过了12万。

初心:让更多人患者从介入治疗中受益

在波士顿科学创新培训学院“交享乐跨界交流”的活动现场,橙果局有幸邂逅了华西医院廖正银教授。他告诉橙果局,运营抖音自媒体的初衷,其实是为了让肿瘤介入治疗技术被更多人知道。

相比传统的治疗方式,肿瘤介入治疗有着明显优势,能够局部达到药物高浓度、直接杀死癌细胞。相比全身治疗,介入治疗对人体的损伤更小。作为国内肿瘤介入治疗的专家,廖正银教授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医生和患者知道这种技术,从而造福更多的患者。

开通自媒体账号后,他也会接诊到通过抖音找过来的患者。这让他越发肯定,通过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能够切实的帮助到患者。

关于医生自媒体的三点思考

尽管医生有着过硬的专业能力,但对于自媒体运营,大多数人仍然感到陌生。做什么内容、如何做?许多从事自媒体科普的医生都在探索。尽管是初次见面,廖正银教授仍然非常慷慨的分享了他半年来的经验和思考。

1、不影响本职工作

“自媒体科普不能影响医生的本职工作。”他首先强调。

廖正银教授认为,临床工作者的首要工作室给患者看诊。“肿瘤专家廖正银教授”的团队中,廖正银教授只是出镜,且拍摄内容全部是真是的看诊过程,而拍摄、剪辑和发布等工作都有专人负责。

对自媒体有所涉猎的人都会知道,其工作内容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如文字形式的科普文章,需要花费时间策划主题和撰写;短视频或长视频内容,选题、拍摄和剪辑都需要花费时间或者需要一定基础技能。

这些工作对只有休息时间和碎片化时间的医务工作者来说,是繁重且复杂的。因此,自媒体科普要走的长久,前提条件就是不能与本职工作产生冲突或者负面影响。

2、让患者“听得懂、看得懂”

其次,廖正银教授认为,既然是面向患者和大众群体的内容,“听得懂、看得懂”也非常重要。

医患矛盾的背后,一方面是患者基础健康知识的缺乏;另一方面还有因信息不对等产生的焦虑和怀疑。面对疾病,大多数老百姓缺乏基础卫生健康知识。他们通常会在网页上进行检索,俗称“网络搜索治病”。但互联网上不乏虚假信息和伪科学内容,“网络搜索治病”并非可靠路径。

这种知识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医患矛盾。医生工作繁忙、患者缺乏基本知识储备,因此,双方在看诊过程中很难有效、准确的沟通。再加上患者在疾病和排队、等待中容易产生焦虑,医患矛盾时常产生。

要缓和这种矛盾,一方面需要医生在看诊过程中更加耐心的沟通、更为通俗的向患者解释疾病;另一方面,患者群体的健康知识的提升也非常重要。

无论是报告解读、常见病例分享还是疾病防止科普或辟谣,这些内容的受众都是普通群众或者患者。他们并不一定具备医学、生物等相关背景,不一定理解专业名词和缩写。如果内容无法有效触达,健康科普也就很难形成价值。

因此,廖正银教授认为,医疗科普都应该在保证传递内容正确性的同时足够接地气,让大众愿意看,看得懂。“真实、正能量、通俗易懂。”他总结道。

3、让患者受益

新媒体时代下,专业医生入场科普,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信息获取渠道。医生自媒体的内容也逐渐多元化,文献、报告解读、常见病例分享、诊疗过程纪实、医护职业日常分享、疾病防止科普或辟谣......

“自媒体内容也应该是以患者受益为出发点。”对于医生自媒体的运营策划逻辑,廖正银教授这样表示。

以“肿瘤专家廖正银教授”为例,其视频内容的初心是向患者科普肿瘤介入治疗技术。从事临床工作以来,廖正银教授走访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他认为单就微创技术来说,中国临床医生的水平不亚于其他国家——但这一技术在患者群体中鲜为人知。于是,他开通了自媒体账号,通过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来传递关于肿瘤介入治疗的科普信息,让更多的患者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这个过程中,许多患者通过抖音慕名而来。一个个简单有朴实的视频中,大家知晓了肿瘤介入治疗这一概念,也看到了一名专业能力过硬的大夫,一位耐心的、能够考虑到患者的医者。在信息传递的同时,医患之间建立起了信任基础。

当然,廖正银教授也坦言,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华西医院的背书。患者对医生、对短视频内容信任度的背后,也有对医院实力的肯定和信赖。

当然,除了疾病的治疗外,疾病的预防也同样重要。因此,廖正银教授也在思考更多维度的短视频科普内容。

接下来,除了诊疗过程纪实的内容以外,廖正银医生还希望尝试更多技术科普。除了面向患者群体外,他还希望这些信息能够触达基层医生群体,借助基层医疗的力量,将信息传递给更多的患者,进而使他们受益。

写在后面

无论是微博、抖音还是微信公众号,我们不难发现像廖正银医生这样从事自媒体科普的医生不在少数。在新媒体时代下,医生自媒体科普的背后是什么?除了前文提到的新媒体时代的号召、医患问题的推动,其实在政策方面早就有所导向。

2016年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出台“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将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提上了日程。随后,各地政府也加强了推动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进行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的力度。其中苏州、上海、南京、河南等地先后将科普工作纳入医生职称评定范围。

2022年6月,国家卫健委“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中就提到了医疗卫生机构和工作者积极对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响应和贡献。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科协、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等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也对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提出了规范和要求。

紧接着,抖音电商发布《关于调整医疗健康类认证创作者商品分享功能的公告》,宣布平台将于2022年6月30日关闭医疗健康类认证创作者账号的商品分享功能,并禁止医疗健康类认证创作者新开通商品分享功能。

政策上,对于医生自媒体的科普,从鼓励走向了鼓励并规范。抖音电商关闭禁止医疗健康类认证创作者新开通商品分享功能,是《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对医疗内容的整顿。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规范也是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