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气温升高,啤酒成为夏季的明星饮品。跟据每年二三季度都是啤酒的销售旺季,啤酒企业也赶在这一时段扎堆推出新品。随着各地支持夜经济的政策不断出台,啤酒消费场景不断丰富。

放眼全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重视并出台专门措施支持夜经济发展。长沙、广州、成都、重庆、西安、淄博等城市,以闻名全国的“夜态”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关注和资源。尝美食、品小酒、听音乐,成为全国夜经济的标配。 与此同时,我国精酿啤酒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在啤酒产品高端化及健康化趋势下,精酿啤酒消费量以惊人的幅度扩容,增长率居高不下。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精酿啤酒消费量预计可达到25亿升,同比增长近30%。在精酿赛道上,传统啤酒龙头和国外啤酒厂商纷纷入场,但由于精酿品类在啤酒中的占比很小,没办法滋养巨头,目前尚未形成领军品牌,还处于快速洗牌阶段。


(相关资料图)

今天《思维品书》整理了五本关于啤酒的书籍,旨在帮助广大读者去芜存菁,进一步了解啤酒行业的趋势与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希望读者通过这些书籍进一步认识啤酒,《思维品书》邀读者一起品味这书中的啤酒,开启一段奇妙的探索旅程!

《啤酒江湖》

作者:炎空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一个在啤酒行业工作过长达11年的资深专业人士的角度,对作为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啤酒产品的市场发展历史、行业特点、消费者洞察和行为变化,进行了详细深刻却不乏幽默睿智的描写,揭示了目前中国啤酒市场发展的规律,总结了行业中主要品牌公司成败的原因,同时对该行业的未来进行了科学大胆的预测与展望。可以说是对中国啤酒行业30年演变历史的高度提炼与总结,对该行业甚至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利益相关者(消费者、销售渠道成员、公司员工及投资者等)有非常重要的启发作用,在程度上也揭示了改革开放阶段中国的市场经营生态与消费者的演变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窥探未来,从而可以给人以启迪与思考。 

啤酒的颜色深浅取决于所用的麦芽种类,常见的有采用焦炭干燥的浅色麦芽生产的淡琥铂色啤酒,其次深色啤酒通常采用浅色麦芽搭配小比例的深色麦芽配色。啤酒的理化指标有麦芽度、酒精度和苦味值。啤酒所特有的苦味值来自酒花中的“苦酸乙”,醇厚的香味来自酒花的芳香质树脂。

酒花使啤酒具有独特的苦味和香气并有防腐和澄清麦汁的能力。酒花始于德国,中国人工栽培目前在新疆、甘肃、内蒙、黑龙江、辽宁等地建立了较大的酒花原料基地。

中国啤酒的生产技术与设备是从国外引进的,最早的酿造技术来自欧洲,其中德国技术由于比较成熟和多样化,成为中国现代啤酒厂的标准。在欧洲等工业发达国家,真正高档的啤酒来自具有历史传承的小型作坊,以鲜啤为主。

中国啤酒自2013年开始,已经从以前的土洋诸侯争霸开始进入3+3的准三国鼎立的时代:本土包括华润雪花、青岛和燕京三大企业,外资包括百威英博、嘉士伯和南非酿造美乐啤酒集团。

我国啤酒业生产、质量水平已经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企业同质化问题突出,重点表现在各家产品风格特征几乎是一模一样,从而导致激烈的价格战。因此,啤酒业要走向盈利,每家啤酒企业都应有自己的定位、特色和风格,实现差异化竞争。

《啤博士的啤酒札记》

作者:太空精酿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啤酒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酒。这种复杂,并不仅仅是水、麦芽、啤酒花、酵母、辅料和发酵工艺的无数种结合方式所导致,还在于它承载着人类不同国家和民族演化过程中的历史和文化。从人类与大麦之间的征服与合作,一直到现在席卷全球的“精酿啤酒革命”,往事越千年,啤酒是历史的最好见证者之一:啤酒流动的痕迹正是人类迈着酩酊的步伐走过的路线。为帮助你更好地欣赏每一款啤酒,本书从啤酒的历史讲起,一直到教会你如何在合适的温度、杯型、食物和心情配合下欣赏啤酒的每一处细节。

但本书并不定调于所谓的“阳春白雪”,当你读到合适的位置,就会发现笔者也要拉着你“吹一瓶”!无论你是常年与“大绿棒子”战斗的小白,还是与朋友争执波本、雪利哪种过桶更好的酒鬼,都能从本书中有所收获。不为别的:人生太短,不认真喝点好啤酒,就亏了。

诚然,如你所说,绝大部分中国啤酒口味都非常清淡,因为它们是工业量产型拉格,且又因为消费者的消费能力问题和啤酒集团价格战因素,进一步变淡压低质量以降低售价。但这一切,正在慢慢改变。

首先,啤酒分成两大家族,艾尔和拉格。艾尔的发酵菌株品种极多、原料来源多样、发酵环境简单(可相对高温)、发酵程度可高可浅,因而拥有非常多啤酒种类。这个家族恐怕就是题主所说的“进口啤酒”主力。但需要说明的是,艾尔的种类极多,一般情况下确实比拉格重口味一些,但是艾尔也有清淡的版本,例如柏林小麦一般才2度多。感兴趣的话,可以详细看看我的书《啤博士的啤酒札记》,本文只重点谈为什么中国会拉格主导。

拉格需要的酵母菌株要求高、发酵程度彻底、发酵条件苛刻(温度低)、发酵时间长、低度清冽爽口适合畅饮,在工业文明崛起前成本很高,往往需要在山洞地窖中才能发酵,也更为昂贵,例如著名的国王的啤酒风格皮尔森,让捷克小城皮尔森火遍全球,捷克小城百威也成为日后第一大啤酒品牌的名字。然而,在工业时代后,酵母育种扩培、发酵工艺控制、低温制冷技术、包装储存技术迅速发展,拉格反而因为曾经的缺点变得非常适合大规模量产,成本更是骤然降低,甚至逐渐成为“廉价啤酒”。很多著名品牌,例如百威、喜力、嘉士伯、青岛、雪花、麒麟等,都是拉格。

而中国更加绝对,几乎所有耳熟能详的啤酒都是工业量产型拉格,这里有着比较强的时代背景和消费能力限制。

《啤酒的七宗“醉”》

作者:[英] 阿德里安·蒂尔尼-琼斯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在《啤酒的七宗“醉”》这本书中,他精挑细选了全世界350款经典精酿啤酒,以社交、探索、诗意、田园、想象、美食、文化这七个角度,对每一款啤酒进行了详细而精彩的点评。

“醉”社交:它们(啤酒)顽皮、快乐、友善且健谈;它们是你于朋友们一起谈笑风生享受畅饮时刻的好伴侣!

“醉”探索: 探索的含义在这里取决于一位酿酒师到底可以将一款啤酒的极致推展到何种程度,比如重新复兴并发展古老的啤酒品种,或者看他如何将地球一段的啤酒带到另一端开花结果。建议你现在给自己倒上一杯,准备跟随我们所见到的啤酒一起踏上探索之旅。

“醉”诗意: 这里要介绍的啤酒是和谐、悦耳、细腻、知性、浪漫的融合产物。会让你真正了解啤酒的高深及超越啤酒本身的魅力。

“醉”田园: 当你品尝下面介绍的啤酒时,请想象一下郊外乡村的生活情趣,想象一下牛犁地的节奏。比比皆是的赛松啤酒和田园生活在召唤你,同时,还有很多城市酿造的啤酒打上了鲜明的乡村烙印。

“醉”想象:酿酒师自由奔放的心灵带来个性张扬的啤酒。有些添加可以与谷物原料对抗的陪聊;有些则被自己天马行空的内心引领,去酿造瓶中的魔法。

“醉”美食: 烹饪结束,菜品上桌,斟上一款这其中的啤酒,这些啤酒中总有一款会与你盘中的美食相配,有些搭配简单,有些则非常新鲜,美食主持杰米·奥利弗(Jamie Oliver)大呼过瘾。

“醉”文化: 有一些口感会如金属般强烈,容易醉酒;另外一些则妖娆柔美,引人入胜。不过,不论是哪一种,都韵味深厚,耐人思索。

他细腻而精彩的描述丝毫不逊色于一款好酒带给你的美好感受,此外阿德里安·蒂尔尼-琼斯将大量的啤酒文化信息,例如在美国、英国、比利时、德国等备受推崇酒吧,世界上最值得光顾的啤酒节,哪些景点必读的有关啤酒的图书…...

《啤酒经济学》

作者:[比] 约翰·思文  [美] 德文·布里斯基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综观历史,从推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走入农耕社会,到支撑大不列颠帝国远征,再到如今精酿啤酒的迅猛发展,啤酒的生产与消费对当地、整个国家甚至全球的政治、经济生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此书讲述了历史上的种种故事,探讨了推动啤酒市场走向工业化、集中化的关键创新。

啤酒经济学,就是文明史经由这种古老饮品的棱镜折射出来的东西——有商业、军事、科学、市场和创新,有全球化也有反全球化。它追溯了啤酒一万多年的悠久历史,从早期作为重要营养来源,到如今成为世界上销量巨大的酒精饮品。从经济学角度结构啤酒历史,此书展现了酿酒技术引发的创新与变革,揭示了啤酒如何诠释世界。

啤酒推动人类从狩猎采集时代走入农耕文明。啤酒花的出现、商业化酿酒的发展和税收政策的变化等许多创新,都在关键时刻塑造了西方文明。回顾历史,许多塑造现代世界的事件背后,都有啤酒税的身影。啤酒税成为统治阶级的主要税源,在战略上用于巩固政权、激发或抑制创新、发动战争。

随着人均GDP上升,啤酒消费量会随之上升,但达到一个顶点后,会转而下降。根据啤酒主要消费国的经验,这一拐点所对应的人均GDP水平大概是2.1万美元。其中,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到达这个拐点,而德国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

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难理解。因为啤酒并不属于主食类消费品,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均消费量会随之增加;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如果啤酒的消费不再能提供之前的享用满足感,而同时收入的增加也带来了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啤酒的消费量可能就不再增加,甚至开始下降了。

当然,这一解释还比较具有趋势性特征,主要关注消费量数值,也会有众多影响因素改变这一结论。比如虽然消费量下降了,但可能会向高价值啤酒转移,从而出现“量降价升”的现象,以金额衡量的啤酒消费额会上升。另外,经济危机或健康危机明显会对包括啤酒在内的酒精饮料消费量有不同的影响,经济危机期间啤酒消费量会上升,而健康危机则会减少啤酒消费量。另外,茶、咖啡、碳酸饮料等啤酒替代品的消费也不容忽视。

从图中可以看出,金砖四国的啤酒消费量在2010年之前都有大幅提升,但背后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俄罗斯的啤酒消费量跟国家税收政策息息相关,而我国人均消费量与收入的关系更为密切。

除此之外,书中也提到啤酒消费趋同的现象,像原先的啤酒消费大国(爱尔兰和比利时)、葡萄酒消费大国(西班牙和意大利)以及伏特加消费大国(俄罗斯)等都不同程度出现消费倾向改变的现象,非传统酒类消费量增加。原先专注于国内市场的众多啤酒企业也早已开始适应这一趋势,细分国内市场,开拓国外市场。

《啤酒的自然史》

作者:[美] 伊恩·塔特索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