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评论员梁瑜认为,李逵李鬼真假难辨,轻则泄露个人信息,重则造成财产损失,亟待严厉整治。要多管齐下、合力围堵,筑牢个人信息保护和财产安全屏障,不让不法分子有浑水摸鱼的机会。


(相关资料图)

科技向善,让生活越来越美好;科技作恶,第一步就偏离了正道。近期,诈骗分子仿冒京东金融、马上金融、360借条等平台,推出大量“李鬼”式App,实施诈骗。

从披露的数据看,这类诈骗绝非个案,已成电信诈骗的重灾区。据了解,当前通过虚假App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占所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60%以上。今年以来,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排查打击的仿冒App多达4.2万个。

不是每个消费者都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这些仿冒App具有和正规App相似的标志、雷同的产品介绍,再加上高额投资回报的诱饵,不少消费者难免掉入“陷阱”。李逵李鬼真假难辨,轻则泄露个人信息,重则造成财产损失,亟待严厉整治。

但是目前,仿冒App的制作、运营等,已经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从编写程序代码,到购买域名、租用服务器,再到App的封装和分发,科技犯罪分子们产销分工明确,呈现出职业化、专业化特征。再加上很多仿冒App的IP地址都是境外的,也给监管带来极大困难。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手机屏幕后自然也不应处处是“坑”。因此,需要多管齐下、合力围堵,筑牢个人信息保护和财产安全屏障,不让不法分子有浑水摸鱼的机会。

仿冒App盛行,对正规平台的信誉是一种损害。当前,不少应用市场已设置了内部审核环节,有的在“机器审核”之后还有“人工复查”。问题是,目前人工审核一般只审核名称、内容是否存在违规,对App名称、图标、宣传语等是否存在模仿,多数应用市场都疏于甄别。

因此,对于应用平台来说,要加强涉诈信息处置,不断完善技术与管理手段,尽好审查、登记、检查、监控的义务,坚决当好“守门人”。正版官方App运营者则应加强监测,一旦发现仿冒App或网页等要立即举报,也要及时发布提示,以防用户上当。

同时,公安、网信等有关部门应加强联合执法,加大对应用市场、电销以及短信等产业链的整治,净化市场环境。只有不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违法成本,才能让仿冒App无所遁形。

当然,对消费者来说,更要上点心,守好自己的“钱袋子”。从仿冒App的诈骗手段来看,多数比较老套。它们往往以高额度、低利息、不查征信、到账快等夸张内容吸引眼球,然后再以需要缴纳会员费、验资费、解冻费、保证金等多种名目实施诈骗。例如,今年6月,山东消费者秦某在仿冒“马上金融”的App上申请贷款10万元,就被平台要求先交1万元做金融贷款保险,否则不能提现。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广大消费者还是要提高警惕性,别被小恩小惠蒙蔽了双眼。要通过正规渠道下载App,切莫轻易相信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收益投资宣传,更不能轻易给陌生人转账汇款。如果总幻想着“低风险、高收益”,那自然就会有被收割的可能。(评论员 梁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