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综合效益显著,是名副其实的“铁杆庄稼”“绿色银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河源的油茶果出油率更高,转化率约6%,收购价一般为2元/斤左右,比其它主产区1.5元/斤的均价要高20%-30%。”谈起河源油茶产业的发展,美林油茶负责生产的副总经理熊德刚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16年,油茶被列为国家大宗油料作物,担负起维护国家油料安全的使命。河源油茶产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仅2022年,河源市实施新造油茶林面积9.67万亩,低产低效油茶林改造面积10.52万亩。规模化的油茶种植、加工及延伸产品体系,使油茶称为南粤大地广大百姓最传统、最适宜、最长效的致富产业之一。

当前,油茶生产已纳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实施内容。河源市作为广东油茶保险的首批试点区之一,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农机开路

标准化种植质量高

广东省是全国油茶核心发展区之一,近300万亩油茶林分布在南粤的山地丘陵地带。然而在河源却有别样的风景。

自河源市向北50公里,便到了美林油茶的基地,一颗颗繁茂的油茶树整齐地排列着。

“基地种植的油茶树都是乔木型品种,种植行距约5米,便于机械化作业。”熊德刚介绍,虽然种植密度比传统灌木型油茶低,但乔木类型的油茶树产量较高,且公司在油茶幼林期套种互叶白千层,定植后12个月便可采收,亩产值并不会受影响。

熊德刚表示,目前美林油茶生产的机械化程度约达70%-80%,美林油茶已引进机械包括美国山猫机系列、德国装盆机、美国约翰迪尔多功能旋耕、播种机、CAT挖掘机系列、茶籽壳分离机等,由机械化向自动化探索。

河源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由河源市油茶行业协会牵头,正在建设河源市茶油团体标准,推进标准化种植生产。

富民兴村

联农带农效益好

“粤北青山出好油,脱贫致富盖高楼”。这是生活在位于河源东北角的龙川县大洋村的村民们,都知道的一句话。

在2010年前,大洋村还没有水泥公路,交通十分不便,村里农户虽然以油茶种植为主,但农户散种散卖,卖不出价钱,很多老茶林被迫改种桉树或杉树等品种。

2015年,绿油公司在大洋村正式成立,并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帮助当地产业发展。绿油公司与大洋村、大洋村周边村、赤光镇外等上百户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同时承包了部分农户的茶园,与农户共享收益。

目前,公司与760多户老茶农和199户精准扶贫户签订合作协议,通过产业帮扶、保底收购、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等方式,实现联农带农。并通过入股合作的方式以固定利润分红,截止2022年底,该公司累计分红超320万元,每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

像大洋村一样踏上油茶致富车的还有很多。大地农林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为围星村及周边其他村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围星村党支部书记陈清华介绍,当前,村民收入包含油茶卖果、林地流转分红、分选打包务工等。“油茶收果后的精选一般持续3-4个月,每天的用工量接近50人,村民们做临时工的日收入也有120-150元。”

“村集体向我们流转连片的林地种植油茶,我们按照流转面积的5%配比,由村集体提供自留土地,我们企业免费提供种苗,负责种植,同时免费提供10年的管、收服务,收入归村集体所有。”熊德刚介绍,自2022年以来,美林农业为村集体带来年均直接收入超20万元,日均聘请劳务用工40余人,年均发放劳务工资近200万元。

林畜共生

精深加工销路广

油茶树根系发达,耐干旱贫瘠,既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也兼具景观和经济价值,形成一道郁郁葱葱的生态保护屏障。

当进入山谷深处由铁栅栏围起来的龙川湾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油的油茶基地中,只见满山羊儿吃草,林间杂草并未疯长,倒是新添了许多新鲜的羊粪。

“油茶叶子苦而硬,羊不吃,而且东山羊个头小,在林间不会破坏油茶树,羊的排泄物可作为有机肥。”龙川湾叶总经理黄海源介绍,“油茶+山羊”的种养模式每亩地一年可节省约100块钱。目前,湾叶农业有麻布岗、丰稔和义都三个油茶生产基地,共种植油茶林15000亩。

除了可生产高端食用油之外,茶油剩余物可广泛用于日用化工、制染等领域,综合效益显著,是名副其实的“铁杆庄稼”“绿色银行”。

“护肤品、精炼等深加工能使油茶产值翻3倍左右。”骆东梅介绍,目前绿油农业已开发衍生单品14个,并创建涵盖不同消费人群的“绿油”“绿优原生”“花果树”“初心”等食用油、洗护用品品牌。

以企业为主体,河源市规模化发展油茶“绿色银行”,荒山变“油田”,打出了一套独具地方特色的三产融合组合拳。

河源是广东发展油茶产业的缩影。下一步,广东将以实施油茶质量提升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油茶规模化发展,打造油茶产业品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