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胆琴心】

规范门票售卖行为,切实有效完善“实名制”,防止形同虚设。

宋腾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以来,演唱会市场不断升温。“演唱会经济”成为高频热词,其在门票、交通、食宿等方面产生的综合效益甚为可观。然而,由于顶流资源稀缺、市场竞争激烈、部分现场管理失序等因素,这种火爆的景气度能否长期持续仍有待观察,需要政策和服务方面获得更多支持。

单从国内来看,近期周杰伦、五月天、任贤齐等音乐人的演唱会,吸引到久违的超规模线下人气。虽然演出门票价格不算便宜,但众多粉丝还是愿意为高质量的音乐体验买单。在资本市场,受益于旗下艺人长期积累的强大影响力,“周杰伦概念股”巨星传奇上市以来涨幅超过40%。

上周末,内地(大陆)知名男子音乐组合加油少年(TFBOYS)的“十年之约”演唱会在西安落幕,粉丝们颇为疯狂的追星举动,将今夏演出市场的氛围推向了高潮。根据西安当地媒体援引的第三方抽样调查统计数据,TFBOYS演出场内外观众共11.8万,门票收入3576万元,直接带动4.16亿元的旅游收入。

事实上不仅在我国,海外演唱会热度高企的情况也更为明显。7月末,韩国女子音乐团体粉墨(BLACKPINK)组合在越南首都河内演出,两天时间里这座城市迎来超17万游客。而酷玩乐队(Coldplay)明年初举行的新加坡演唱会也让酒店业受益颇丰,同期大部分酒店都被预定。

本周,美国知名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时代”演唱会原计划结束北美行程,但由于演出场场爆满,大受粉丝欢迎,泰勒已宣布未来还将在北美加演10余场次。泰勒此轮全球演唱会票房收入预计超10亿美元,或创造新的历史纪录。美联储早前甚至在褐皮书中点名,虽然费城的旅游业处于缓慢复苏中,但5月份住宿业收入为疫情以来最佳,很重要的原因是泰勒演唱会带来大量旅客。

除了能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之外,演唱会的高景气度还能带动音乐产业迎来新的机遇。数字音乐出现后,歌手们的唱片销量大幅萎缩,音乐人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得益于版权保护工作的进展,过去十余年的音乐商业化探索曲折前进。伴随着“Z世代(即在1995至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的成长,当前粉丝群体更愿意、有能力为喜爱的演唱会买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们对演唱会刺激消费寄予厚望,但这种高热度持续性还有待观察。目前,部分演唱会已遭冷遇,出现不少空座现象,门票价格也变相打折。一方面,非头部歌手的号召力有待增强,没有大量过硬的传唱作品,很难吸引到粉丝拿出真金白银来鼎力支持。另一方面,演唱会票价较高,在演出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普通粉丝们只能选择少数场次来观看。此外,大型项目呈现超强吸金能力的同时,音乐类表演空间(live house)演出和巡演等已出现关注度和票房下滑。

眼下演唱会的火爆程度与早前因疫情导致的停摆有诸多关系,需求阶段性集中释放,市场终究会回归常态。在提升消费活力的背景下,确保“演唱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演出主办方和政府部门等各方在内容领域、票务管理、配套服务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一是演唱会仍要坚持内容为王,凭借优秀的文化产品,创造过硬的品牌。稍显遗憾的是,国内演唱会吸金能力超强的“顶流”歌手依旧较为稀缺。歌手最终要用作品和专业表现说话,通过优秀的歌曲和敬业态度来吸引挑剔的粉丝走进演唱会的现场,这才是“硬道理”。

二是规范门票售卖行为,切实有效完善“实名制”,防止形同虚设。近期部分演唱会“黄牛票”泛滥,成为不少粉丝的寒心之处。监管部门有必要引导建设票源合理分配机制,持续加大对“黄牛”、第三方平台违规囤票、倒票等行为的打击力度,有效防止“黄牛”挤占票源,并维护消费者享有合理退票的权利。

三是政府职能部门做好配套服务,优化市场消费体验,这也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音乐人前来举办演唱会。对于存在大规模人群聚集的演唱会,相关部门应依法加强监管,保障演唱会前后各类市场业态平稳运行,尤其是维护好演唱会前后交通、食宿等方面秩序,毕竟“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已是大型演出活动的常态。从这方面来讲,石家庄多措并举着力打造“中国摇滚之城”的尝试值得肯定。

(作者系记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