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由蓝箭航空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成功发射,宣告了中国民企拿下了液氧甲烷火箭的“全球首发”,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创造了新的纪录。有媒体评论说:这意味着中国商业火箭真的进入到2.0时代了。

对此,张江高科(600895)895创业营(第十二季)入营项目“寰宇航天”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曹聪表示:“经过二三十年的追赶,从火箭的功能上来说,中国与国际一流水平已不存在差异。”相反,在航天领域深耕十多年的他看来,我国在航天产业发展更为健全。随着商业航天在新技术上、新应用上的突破,未来将会释放出极大的增量市场。“目前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共有卫星企业数百家,已申请1万多个轨位,卫星要靠火箭送上天,但商业火箭企业只有二十家左右,可以说中国的商业航天迫切需要更多的火箭,以及更多的运载能力。”

在这巨大的增量市场中,寰宇航天看准的机会是为商业火箭公司做“基础设施”,提供开放式、规模化的火箭动力系统主部件及测试服务。据寰宇航天公司介绍,他们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的商业火箭动力测试的民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现在谈论寰宇航天的“前途”为时尚早,但它展现出的生存力增加了其想象空间:成立于2019年,刚成立就赶上疫情,此后三年公司不仅有实际创收,还在山东泰安市建造火箭综合试验基地,以及在青岛创建液体火箭推进剂贮箱生产基地。“这两个基地预计在2023年第三季度可以正式投产和运营。”曹聪透露。

商业火箭公司激增

发射供应链供需矛盾凸显

“全球火箭与卫星发射数量在近几年直线上升,根据微信采集的数据,已经能做到对粮食收成、零售业经营做分析与预测了,未来的应用场景还会更多。”在张江高科895创业营(第十二季)课堂上,千域空天咨询创始人蓝天翼分享了商业航天发展(000547)趋势与行业政策。

正是因为航空航天产业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注定其是强国必争的产业。最近一二十年,国内外开始从政府投资为主到引入商业公司为产业增添新活力。“商业资本更能接受冒险,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接纳程度更高。”曹聪分析说。

据曹聪介绍,国内商业火箭公司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大概是从2015到2019年,中国商业火箭公司利用国内的供应链做出了固体运载火箭;第二阶段,从2019年发展至今,证明了液体运载火箭商业公司也能走得通。“整个行业大概有十几家公司商业火箭公司发展不错,其实数量并不少。”

目前来说,商业火箭公司发展越来越成熟了,但是在其发射供应链上却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目前来说,商业火箭的供应链是建在国有航天剩余产能的基础上的,而国有航天的剩余产能本来就很少,市场上更是缺少商业化的产业生态。”

在此背景下,同为上海交大校友的曹聪和徐修成、胡峥三个人在2019年下定决心联合创立寰宇航天。“徐总在2016年投资美国企业SpaceX,他在股权投资行业从业超过10年;胡总是CZ-6火箭动力系统负责人,在液体火箭动力系统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之前的老东家上海航天804所是地面测发控设备最专业的一个单位,我在体制内做了十多年航天科研项目管理,深入打交道那么多年,特别知道火箭公司的需求。”曹聪说,寰宇航天的三驾马车都深谙航空航天行业的痛点,决定从商业火箭动力系统主部件及系统测试能力入手,在商业火箭生态中提供基础设施。

疫情三年投入数亿

做了两件行业大事

据曹聪介绍,火箭是卫星的运输工具,所有的运输工具核心都是动力系统。对于火箭的动力而言,发动机的设计只是第一步,之后还需要经历繁复的测试和调试过程,最终才能保证火箭发射的稳定性。

市面上,目前还没有和寰宇航天同类提供火箭动力系统测试的公司。

也有人质疑曹聪:也有商业火箭公司自建测试基地,未来自建是不是趋势?

曹聪的思考是这样的:商业火箭公司把关键资源用在了动力设计上,自建测试基地的成本过高,不如用第三方服务。

换言之,这就好比当初电商发展初期,虽然有个别平台自建物流,但最后依然是第三方物流公司占主流是一样的道理。

建基地需要地方政府给与土地、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出差各地和相关单位的沟通对于曹聪来说变成了家常便饭。“不知道跑了多少地方,那段时间我基本在出差,项目最终在2020年10月在山东新泰签约落地,由寰宇航天联合创始人之一胡峥负责总工程,他曾全程参与太原发射基地的设计与建设。”曹聪表示,脱离体制内的创业,应对不确定变成了常态。

“项目整体投入近3亿,建成之后是国内最大的火箭动力测试基地,测试上限能力达1000吨,每年可提供火箭动系统测试10余次,火箭发动机测试超百次,计划今年三季度中向市场提供服务。”曹聪透露,目前寰宇航天已经获得数家商业火箭公司的订单。

而寰宇航天另一项核心业务是火箭的动力主部件:贮箱。贮箱,占火箭干重的80%,相当于液体火箭的“油箱”。

按照寰宇航天的计算:单级火箭的需要2只贮箱,一般商业火箭至少需要4只贮箱。按照国家2030年前要实现12996颗商业卫星发射计划,需要发射近1300发火箭,大约需5200只贮箱。现在体制内产能接近饱和,供给商业领域的产品数量极其有限,供货周期不可控。也就是说,按国家发射计划,不计未来增量,可预测贮箱市场容量也会超1000亿元人民币。

在曹聪看来,寰宇航天核心团队具备核心经验是做这件事的前提条件。寰宇航天自主研发贮箱的工艺技术负责人姚君山博士,从事火箭低温贮箱制造15年,建立了我国航天工业第一个完整的搅拌摩擦焊技术体系,2008年被评为上海市领军人才。

寰宇航天低温贮箱智能柔性HOETS产线于2021年10月在青岛西海岸开始建设,预计项目总投入近7亿,工业厂房占地4.9万㎡,预计2023年第三季度投产,将具备3.35/3.8/4.2米三种规格液体火箭低温贮箱集成制造与批生产能力。

寰宇航天所要做的事情,不仅需要重资产投入,还需要高端专业人才团队。现在企业共获得四次融资,投资方包括知名天使投资人、省级国资基金及市级国资基金。至于高端人才,寰宇航天的做法比较“讨巧”。“我们的圈子非常小,大家以后业务还是有往来的,所以寰宇航天不会主动去体制内挖人,但是我们会‘团结’从体制内退休或离开的人才。”

航天工业领域的“富士康”

做规模化制造、集成和测试服务

在疫情最难的那几年,作为初创公司的寰宇航天还能做重资投入的项目,核心原因还是新增的市场需求,以及被认可的团队实力。

高投入之后的风险,现在谁也说不能百分百肯定就一定能成,但是商业火箭行业爆发的需求是确定的。

用一个寰宇航天已在变现的业务来举例,当时曹聪无意中和客户交流中,发现他们需要一种火箭发射地面测试的控制设备,于是公司决定在新泰的基地安排了生产线,没想到前两年给寰宇航天带来了几百万的收入。“这不在计划之中,正好我们有这方面的人才,做出产品后很快就有客户来要。”

目前寰宇航天团队近百人,研发及工艺人员占到70%。“研发人员基本在上海,青岛后续还会增加人,主要采取由老师傅带有工艺经验的新人的方式。”曹聪表示。

寰宇航天的阶段目标

在寰宇航天的规划中,现阶段做火箭动力系统测试以及结构系统产品制造,往后走的终极目标是做规模化的火箭&航天器的制造、集成和测试。“其实我们就是富士康的逻辑,无论是苹果还是华为,你都需要用富士康的生产线,手机品牌自建生产线就不划算了对吧?”

航空航天领域的基础设施,一般都是由国有企业来建,一家商业公司的机会有多大?“我们始终定位自己是中国航天工业在商业领域的有益补充,国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说到未来的增长空间,曹聪话锋一转说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