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6月8日讯(记者 刘潇潇 李冬阳) 奶业的发展密切关系着民生保障。近年来,我国奶业快速发展,在奶牛的集约化养殖、后备牛培育、牛奶产量与质量的把控等方面均实现了大幅度提升。然而在当下,诸多因素令世界经济承压,导致全球牛奶消费市场出现了较大波动。

当前,全球奶业面临着怎样的困境?我国奶业在结构和奶源基地建设中还存在怎样的问题?6月5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29次年会暨2023中国(国际)乳业经济发展论坛于江西南昌召开,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以《中国奶业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为题发表演讲,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奶业发展所面临的痛点,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资料图】

全球奶牛养殖效益下滑 承压较大

“通过国际奶业牛奶价格的走势可以看出,到2022年,所有的奶业主产国都达到了历史高位,但是进入2023年以后,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李胜利在谈及全球奶业面临的困境时作出如上表示。

他指出,全球牛奶价格下降了38%,但饲料价格下降仅7.6%,因此,目前全球的奶牛养殖,包括中国的奶牛养殖,成本仍然处在高位,奶价下降幅度较快,效益大幅度下滑,面临较大压力。

国内奶源过剩 结构布局待优化

针对国内奶业现状,李胜利指出,“当前我们面临着奶源过剩的问题。”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2年,我国原奶供应大于消费,过剩量达到340万吨。

当原料奶过剩时,乳企通常选择“喷粉”,以便储存,减少损失。“2022年全年都在喷粉,今年,库存高危的乳企和养殖企业也在喷粉。”李胜利表示,由于奶源过剩,奶价较低,消费不畅,养殖行业现在普遍承压,加工企业喷粉也面临压力,国内牧场开始主动减少奶牛,调整结构,我国奶源进口也呈现出大幅下降的趋势。

奶源为何会过剩?谈及原因,李胜利指出,受到疫情、经济形势、人口结构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液态奶消费下降,同时,乳企发展速度较快,在为国内奶源供应提供巨大保证的同时,也存在着奶源建设过快的问题,“一增一减”导致液态奶供需关系处于失衡状态。

在奶源基地建设上,南北不平衡的情况较为突出。目前,奶源基地主要集中在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然而乳制品消费南方较多,尤其是低温奶消费。李胜利建议,奶源基地应适当向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广东等地区倾斜布局。

专家建议:保障现金流 稳收稳价促消费

应对目前奶业面对的种种困境,李胜利提出,稳收奶、稳奶价的相关政策尤为重要。“如果奶价继续低于成本价,预计2023年国内奶牛淘汰率会超过8%,大概会有50万头牛淘汰。”他建议,要保持主产省奶价稳定,鼓励养殖企业主动淘汰低产奶牛,规模牧场应适当压低奶牛牧场的建设速度。

在奶牛养殖现金流风险面前,李胜利建议,应尽量避免“抽贷”“断贷”,同时加大产业扶持,稳定喷粉补贴等收奶专项补贴政策,加快对奶价保险及奶粉收储制度等研究。

此外,李胜利建议,可加大公益宣传力度,推动乳制品的消费,通过向儿童、学生、老人等群体派发消费券鼓励消费。他还提出,可推动奶业加工企业和奶源基地建设的互相参股,以便双方共享产业链上的利益分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