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初步预计,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次,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随着老年人年纪的增长,自身免疫力将下降,老年人罹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也逐渐增加,尤其是患有慢病基础疾病的老人。针对这一现状,疫苗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使人类在面对传染病的威胁时能化被动为主动,且在降低死亡率和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日,在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主办的“疫苗科普知识交流会”上,深圳市福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永刚主任医师介绍,人体初次感染某种细菌或病毒时,身体可能需要几天或几周的时间针对细菌或病毒特异性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以抵抗感染,同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记住该细菌或病毒的特异性抗原,当人体再次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袭时及时激活免疫反应,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疫苗则是通过模仿病原微生物初次入侵人体从而起到防护作用的一种机制。接种疫苗,可以给健康人体内输入无毒、减毒的病原体或病原微生物特异性抗原成分,以此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免受疾病侵袭。
【资料图】
“人体在接种疫苗后,免疫系统会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会直接清除病原微生物,体液免疫则是免疫细胞受到刺激分泌抗体,在血液中与病原体结合,接着被排泄或者再被处理成小分子后排掉。由于抗体已经提前和病原体结合,阻挡了病原体与细胞的结合,这样人体就不会被病原体感染,如此疫苗可以帮助人体抵御疾病。疫苗因预防效果明显、成本效益较高、实施操作便利等特点,被认为是目前疾病预防的最佳措施之一。”王永刚说。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编委会委员、编委、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院长于晓娜也表示,疫苗因其预防效果明显、成本效益较高、实施操作便利,逐渐成为疾病预防的最佳措施之一。但是有一些情况下我们也看到部分群体,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因为对疫苗相关信息不慎了解、不慎准确,还存在疫苗犹豫的问题。
眼下,如何减少老年人对疫苗犹豫的态度,加强大众尤其是老年人对疫苗相关信息了解,进一步增强疫苗的覆盖率,是亟需攻克的重点问题。
主动接种疫苗是最优选择
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疫苗的发明和预防接种是人类公共卫生的重要成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通过接种疫苗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有效的控制了相关传染病的发病。
例如,通过普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我国5岁以下的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已经从1992年的9.7%降到了2014年的0.3%,2019年的时候国家卫健委披露了现在已经将这个数据控制在了1%以内;同时,通过免疫疫苗接种的方法,提前预防带状疱疹,缓解了数百万中老年人群的疾病困扰;此外,相关数据也显示,通过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前,比如白喉每天可以导致数十万计的儿童发病,2006年以后我国基本上已经没有白喉病理的报告了,大量的案例都充分说明了疫苗接种的重要成效。
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仍有诸多老年人群体,因为对疫苗相关信息不慎了解,不慎准确,还存在疫苗犹豫的问题。现阶段,我国老龄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3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2.64亿人。老龄人口不断增多,伴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免疫力下降,疾病给中老年人带来的经济负担、精神压力更为严重。
王永刚表示,接种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卫生干预措施之一。老年健康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12.4%增至2040年的28%。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75%左右的人患有心血管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组织器官生理代谢功能和免疫机能逐渐衰减。同时,老年人存在多种慢性疾病,罹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而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并发症多、治疗效果不佳,会导致原有慢性病加重,增加死亡风险,增加医疗资源消耗。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疫苗及生物制品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陆家海也指出,伴随年龄增长,老年人罹患感染性疾病(如肺炎、流感、带状疱疹)的风险显著增加,疫苗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和最佳措施之一。目前老年人可接种的疫苗包括新冠疫苗、肺炎疫苗、流感疫苗、带状疱疹疫苗,老年人要结合自身情况、适用年龄、接种程序、禁忌症等选择适合自己的疫苗。社会各方也需要加强宣传教育、适当科学的引导、积极推动老年人群主动进行疫苗接种。
我国2030健康中国规划里面明确提到医防融合的概率,强调疾病不仅仅要实现临床治愈,更要从预防着手,做好提前管理。如此,也体现了疫苗的重要作用,而当下,更需要降低公公对疫苗犹豫的态度,进一步增强疫苗的覆盖率,达到更好的效果。
不同技术路线疫苗如何选择?
目前,我国建议老年人接种的疫苗主要有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带状疱疹疫苗、新冠疫苗等。但是老百姓对什么是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往往十分疑惑,在选择疫苗的时候也有很多顾忌。
不同技术路线生产的疫苗,由于成分不同,在体内引发免疫反应的机制也不一样,因此根据疫苗自身特点,规避禁忌证才能更加安全、有效地做出疫苗选择至关重要。
陆家海介绍,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属于传统疫苗技术路线,减毒活疫苗是将病原体经减毒后,仍保留了免疫原性的疫苗。由于减毒活疫苗保留一定残余毒力,对免疫缺陷人群还可能诱发相关疾病。灭活疫苗是对病毒或细菌进行培养后,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灭活从而获得无感染活性的一类疫苗。相较于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更高,但灭活疫苗需要多剂次接种才能有效提高机体的抗体水平。
重组蛋白疫苗是第二代疫苗技术路线,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且免疫功能低下不是其接种禁忌。mRNA疫苗是近些年出现的新型疫苗技术路线。“不同的技术路线疫苗的作用机理不同,因此老年人需要结合疫苗的适用年龄、接种程序、禁忌症、自身身体条件等进行综合考虑,和医生进行沟通,选择适合自己的疫苗。”陆家海说。
此外,我国疫苗研发过程中,会综合动物保护性试验和人体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数据,研究疫苗保护效力,达到疫苗的有效性。疫苗剂量的选择是疫苗研发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临床前动物实验阶段和临床试验阶段,都会设置不同的剂量进行探索研究,综合评价不同剂量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免疫原性数据,从中选出最佳剂量。
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很多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必须把安全性放在重要位置。陆家海解释道,安全性是疫苗研发过程中考虑的首要因素,在我国上市的疫苗安全性都有一定保障。“疫苗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不能混淆,接种疫苗后可能会产生一些局部或全身一些不良反应,如接种部位的红、肿、热、痛,全身发热、没有食欲、乏力等,然而,这些症状通常比较轻微,持续时间较短,3-5天基本便会消失,很少超过7天,绝大多数无需处理,这并不意味着疫苗不安全。”
目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从4种扩大到14种,可预防的传染病从6种扩大到15种。扩大免疫规划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多项政策有力保障了免疫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疫苗的长期保护也是评判疫苗的要素之一,疫苗上市后有不同的步骤观察疫苗的保护效果,这也将降低大众对疫苗的犹豫,提升疫苗接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