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500种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等级下降,野生植物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脊椎动物受威胁状况的恶化趋势有所减缓。
5月22日,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态环境部与中国科学院在昆明联合发布更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覆盖全国野生高等植物39330种、脊椎动物4767种,实现对中国现有分布的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生存状况的全面评估和更新。
总体来看,评估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共有4088种高等植物为受威胁物种,占比10.39%,共有1050种脊椎动物为受威胁物种,占比22.02%。此外,还有近500种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等级下降,野生植物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脊椎动物受威胁状况的恶化趋势有所减缓。
其中,相比上次评估,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有86种因种群数量下降、占有区缩小、发现点减少等原因等级上升,406种因生存状态改善而“降级”。18种原疑似灭绝物种因野外调查重新发现而重新获得评估等级,重点濒危类群裸子植物受威胁比例下降了5%。
针对脊椎动物,相比上次评估,脊椎动物受威胁物种有54种等级上升,93种“降级”。比如,得益于保护区数量和面积的改善,野生川金丝猴种群从2002年的1.4万只增加到目前约2.5万只,种群分布区域也显著增加,在本次评估中其濒危等级从“易危”降至“近危”。
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是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两种重要方式。近年,中国持续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建设动植物园、濒危植物扩繁和迁地保护中心等迁地保护设施,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目前,中国已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5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开展生物多样性濒危现状评估和红色名录制订也能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013年和2015年,生态环境部即联合中国科学院分别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
与上一次评估工作相比,新版《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涵盖的高等植物较上一次增加4880种,脊椎动物较上一次增加410种。同时,物种基础资料也得到丰富,有595种高等植物和157种脊椎动物因相关数据得到补充,其濒危等级也获得更新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