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开始一路“跌跌不休”的集装箱海运市场,在今年3月出现了明显的“回暖”。记者了解到,亚洲-欧洲航线运价在3月率先企稳回升,已连续5周上行。4月初,跨太平洋航线运价在持续磨底后开启小幅上行。前期集装箱港口空箱堆积的现象目前也有了明显起色,在港口调配和货量回暖的影响下,港口空箱有所减少。
【资料图】
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显示,上海-美西航线和上海-美东航线分别在4月第一周走出了12.5%和6.8%的涨幅,报1292美元/FEU和2147美元/FEU。其他部分航线也有亮眼表现,至中东地区受开斋节前集中出货推动连续上涨,至南美航线也有明显涨幅。
对此,国投安信期货能源首席分析师高明宇解释说,目前,至美欧地区运价回升,更多体现的是春节后货量的逐步回升与班轮公司持续严格的运力控制措施的共振。
据了解,3—4月是新一年美线集装箱运价长协谈判的时间段,但今年在即期运价低迷的行情下,货主与船公司间的谈判出现了较大分歧。船公司收紧供应,推动即期运价成为了他们的挺价措施。
“根据容易船期的数据统计,3月主干航线实际发船量仅有计划发船量的87%左右,略高于2月的86%,停航策略仍是班轮公司重要的运力调控手段。”高明宇表示,从实际运力投放量来看,跨太平洋运力持续减少,在3月运价已有所回稳的欧线的投放量仅有小幅上升。供应的边际减少,加之春节后复产复工带来的季节性的出口回暖的共同作用,促成了近期美欧航向运价企稳回升的行情。
由于航运需求是经济的派生需求,因而受到经济周期和货物生产周期的影响,航运市场也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从季节性短周期的角度而言,每一种船型又因其运输的货物不同而有不同的季节性特征。
“今年以来,集运市场的运量继续遵循以往的规律。”高明宇表示,从交通部重点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数据来看,春节期间集装箱运量有显著下滑,并在春节后复产复工的带动下持续改善。美国零售联合会NRF也预计3月至8月美国集装箱进口将环比温和回升。但当前供需之间缺口差异较大,运价的回升更多体现的是班轮公司对于运力供应持续收缩带来效果。此外,主干航线目前运价下的利润空间已较为有限,下跌空间已非常有限,前期运价逐渐进入跌幅收窄的磨底阶段。
“4月,美西、欧线集装箱运价均出现小幅的回升。主观上判断,我们认为集运运价不具备趋势性回升的基础,或仍旧在底部振荡,并在今年内可能创新低。”国泰君安期货高级分析师黄柳楠表示。
之所以这么判断,黄柳楠认为在于两方面的核心逻辑。其一,新增交付运力的投放高峰尚未到来。
“从前期集运新订单和现有的船厂交船计划来看,今年6起国内或进入集运船舶运力交付的高峰,届时供应或迎来大幅增长。且从全年来看,今年新增运力投放幅度或超过7%,为正常年份3%—4%的2倍以上,也是近十年以来的最高位。”黄柳楠说。
同样,高明宇也认为,尽管可能会出现船东与船厂协商进行交付的延期,但数量预计极为有限,而船舶拆解也仅集中在小型集装箱船领域。在她看来,目前大型集装箱船整体船龄较为年轻,加之巴基斯坦等几个主要拆船国的财政状况不佳,市场对于大船拆解有较浓的观望情绪,拆船对于大型集装箱船集中交付的对冲作用有待观察。
其二,从需求端看,海外市场仍处于耐用品、消费品的主动去库周期,进口需求中长期放缓是大概率事件。
“美国方面,虽然美联储加息逐步放缓,但库存周期本身具有很强的持续性。拆分美欧的新订单、批发、零售库存分项不难发现,2023年大部分时间里仍会处于主动去库周期,中长期增量有限。”黄柳楠表示。
“如果我们聚焦美欧地区需求,会发现目前商品库存压力不减,而通胀仍在不断侵蚀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在高明宇看来,目前美国零售商库存趋于平缓,但批发商库存仍明显高于长期趋势,意味着渠道货的积压仍较为严重,去库面临较大压力。欧洲方面,受持续的通胀压力和欧洲央行的加息策略的影响,目前整体消费需求仍较为疲弱。欧洲火车头德国2月名义零售销售额连续第五个月扩大降幅。
展望后续集运贸易需求,高明宇认为,短期内目前美欧地区尚未从主动补库转化为被动去库,因而运价的趋势性回升并没有足够的需求支持。
目前市场期待三季度旺季来临时,进口商可能会恢复部分旺季备货和补库的操作,集运市场或将重现疫情前传统淡旺季的规律。“但风险在于消费韧性不足以及其导致的去库不畅,因而三季度运价的向上支撑能否出现仍需要持续的观察。”她说。
在黄柳楠看来,近期集运运价的回升具有一定的修复性,且部分班轮公司主动削减运力也间接支撑了价格。但中长期看,2023年运力过剩的确定性较高,集运运价难有起色。
“其中,欧线和美线的价格甚至随着下半年新增运力投放高峰以及海外进口需求的季节性淡季到来再创新低。”黄柳楠说,需要注意的是,2023年全球宏观经济依旧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需注意地缘政治博弈和海外经济体信贷、债务风险爆发可能给运价带来的扰动。
同样,在高明宇看来,美欧等主干航线运价在货量环比逐步回暖、船公司积极挺价的带动下,有一定提升空间,但趋势性回升空间有限。亚洲区域间贸易则随着市场整体活跃度的上升,可能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