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国有办医主要来自于上世纪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中形成的医疗体系,随着国企去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多个大型国有企业剥离了其医疗系统,一些剥离出来的医疗机构由社会资本介入,进行了市场化运作,但随着央企专业化整合的提升,其中一些机构又陆续回归央企序列,进入到诸如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等大型的以医疗健康为主责主业的央企集团。

导读

壹 ||国企医院的差异化考核,应该根据“国考”成绩来定优劣,“国考”成绩好,业绩就好,而不是以往国企办医遵循的企业化考核指标。


(相关资料图)

贰 ||《方案》出台后,国企办医正在推动一系列的调整,诸如法人主体资格登记、医疗机构产权归属等。《方案》中提出,国有企业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依法自愿向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提出登记申请。符合有关规定的,可以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

叁 ||之所以一再考虑自主独立发展,是因为国企医院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后备支撑,其中便包括财政支持的缺乏。

2月3日,十三部门联合印发《支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后,国有企业办医的院长们开始四处奔波。

宝石花医疗副总经理杨世平嗅到了这份《方案》带来的重大政策利好与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方案》公布后不到一周,他便登上前往河南洛阳的高铁,连续奔走于多个城市的国企医院。

所谓的国有办医主要来自于上世纪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中形成的医疗体系,随着国企去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多个大型国有企业剥离了其医疗系统,一些剥离出来的医疗机构由社会资本介入,进行了市场化运作,但随着央企专业化整合的提升,其中一些机构又陆续回归央企序列,进入到诸如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等大型的以医疗健康为主责主业的央企集团。

宝石花医疗集团即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个来自于中石油的医疗系统在剥离出来后,经历了从社会资本引入到重新回归央企序列的过程。在杨世平看来,《方案》最大的价值在于为国企办医正了名,此前国企办医始终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在这份《方案》落地之前,国企办医思路数次摇摆,《方案》则明确了思路。《方案》中将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定位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力量,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健康服务需求、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名还仅仅是第一步,仍有一系列诸如编制、财政补贴等问题尚待厘清。

3月22日,一家东北地区三甲级别的国企医院院长对记者表示,其正在为医院身份的转换与商业医保的完善而四处奔走沟通。

他直言上述事情的推动“很复杂”:“尽管上面有文,但是地方政府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不管问谁,都说不知道谁牵头来办。”

另一个节点在财政补贴,即便国企办医疗机构转换身份成事业编,也没有地方财政的支持。

一名曾参与《方案》讨论和制定的专家表示,在《方案》出台之前,事业编制和财政补贴就曾是博弈的焦点问题。

在这些技术层面的细节背后,依然有路线的考量,最根本的在于国企办医到底是否要成为另一种“公立医疗”抑或能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在杨世平看来,《方案》出台后,国企办医和公立办医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各方面待遇也都一致了,不应再以出资人的身份对医疗机构进行区分。

但上述专家则认为从实践上,公立医疗和国企办医是“两条线”,公立办医与地方政府息息相关,而目前的国企办医大部分是央企在做,央企也有自己的考核逻辑,可能很难彻底一致。

上述东北国企医院院长则认为对国企办医的定位依然是公益性的,但医院本身很难在自负盈亏和公益性间找到平衡。在他看来,即使在划转编制后,央企办医的责任主体依然是央企本身,要找到这个平衡,需要央企作为主体持续的投入。

落地

杨世平拿出《方案》的纸质版,上面布满了十多条手写的批注和思考,这是他1月5日看到《方案》后的第一天所做的功课。提及当时看到《方案》的感受,他用“激动和兴奋”来形容,在他看来,国企办医,算是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月8号,他开始奔赴洛阳、西安、银川、沧州、任丘等地的医疗机构,专门就《方案》的落实等内容,展开密集的调研工作。杨世平着重强调国企医院需要落实到位的第一项工作,便是尽快加入“国考”。

所谓“国考”,按照《方案》要求,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应当纳入国家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体系。出资人坚持和强化公益性导向,对商业类国有企业中的医疗健康等公益类业务进行整合和独立运营,实行分业经营、差异性考核。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应根据其功能定位,重点考核社会职责履行、医疗质量、医保基金使用、可持续发展等。

杨世平说,宝石花医疗旗下的二甲以上医疗机构,要积极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协调,争取尽快加入“国考”。

在该《方案》出台之前,宝石花内部加入“国考”的医院只有两家,占比非常低。

杨世平说:“国企办医想纳入‘国考’不容易。现在这份顶层文件明确‘应当纳入’,这对于国企办医在同样的标准体系下面,和政府办公立医院同台竞技,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换句话说,国企医院的差异化考核,应该根据“国考”成绩来定优劣,“国考”成绩好,业绩就好,而不是以往国企办医遵循的企业化考核指标。

所以,杨世平认为,现在的顶层文件和监管逻辑,可以说解决了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企业性和公益属性两者之间的矛盾,很好地理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已经在国企医院工作30余年的席建堂,也直观感受到央企办医风向的改变。

谈到去年2月宝石花医疗二次改革进入通用技术集团带来的最大变化,他说:“我们进入了以医疗为主责主业的央企,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改变,重回央企序列,通用技术集团高度市场化的管理模式,给各家医院更大的开拓创新的政策和机会,从顶层设计上为医院发展赋能。

此前,西安宝石花长庆医院从中石油系统剥离出来后,预计需要向曾经的母体央企上交年均约二百多万的房租。

席建堂对记者表示,中石油集团与通用集团关于土地、房产无偿划转的协议已经签订,目前医院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土地、房产划转手续的办理,以后不再交房租了。他说:“医院在用房屋土地划转过来,减轻了医院的负担,更利于医院轻装上阵,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转变

《方案》出台后,国企办医正在推动一系列的调整,诸如法人主体资格登记、医疗机构产权归属等。《方案》中提出,国有企业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依法自愿向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提出登记申请。符合有关规定的,可以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

但这种转变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席建堂院长目前正在努力推进医院事业单位法人主体的变更工作,截至目前还没变过来,法人主体的变更涉及到省编办、民政局等多个政府部门,手续较为麻烦。其所在的医院,有专人负责这件复杂的事情。

上述同属民办非的东北三甲医院亦面临同样的问题,该医院院长表示,这件事情沟通起来难度较大。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相关地方政府人员给该医院的答复是,新出台《方案》已经看到了,但是这件事情地方政府从来没办理过。即便真的办理了,成为了事业单位,也是非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还有哪怕是这种非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也要等编办上会研究指标。

为了推动上述身份变更的顺利推动,该医院院长找到了经办的地方领导,通过不懈的沟通,地方领导表示按照文件要求,这件事情可以办,但是该院长需要去找一下其他家国企办医身份转换的成功案例,提供一下其他家办理成功的批复登记文本。

以宝石花医疗为例,其旗下目前暂时还没有哪家地方企业医院完成事业编制单位的身份变更。

这不是上述地方企业医院院长,第一次经历国企医院身份转换上的掣肘。

上述曾参与《方案》讨论和制定的专家表示,上世纪80、90年代,国企医院曾经一度处于一枝独秀的发展状态,当时公立医院根本没法和国企医院竞争和相比,随着时间推移,2018年开始去国企社会办职能,其中便包括剥离医疗职能,国企医院跌入谷底,母体央企不再投入成本,很多医院陷入设备无法及时升级迭代,骨干人才流失,甚至医院评级下降的境地。

席建堂表示,2018年剥离国企办社会改制时,母体央企带着医院的管理层去陕西省卫生健康委改革处等相关部门沟通,希望能够接收医院,将医院纳入政府办医序列,但是以上部门表示由于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有限无法接纳。

在这一阶段,医院通过种种改革措施,让改制后的医院逐渐走出困境,从改制前依靠母体央企年年补贴,正在逐步实现自收自支、盈亏平衡的发展道路,门诊量、住院量等各项指标也较改制前有了大幅提升。

这一次,席建堂所在的医院,将再一次面临变革,将从民办非营业利机构的路径,转换到国企办医的事业单位发展路径,对于这一次转换,进一步提振了员工的信心与士气,但他依旧觉得压力很大,在他看来,即便回归央企序列,也不是回到以前那种母体央企提供补贴的时代了,一定要在新体制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路径

上述东北三甲医院院长认为,按照目前国内形势,国企办医还是得靠自身发展,自身如果发展不硬气,未来的道路肯定很难。当然,从政策期待来讲,还是希望真正发挥医院的公益性,既然顶层把医院定义为公益性事业,那就希望举办主体要真正投入,如果只靠医院自负盈亏和自己求生存发展,挣工资奖金,那很难很累,不会发展太好。

该院长说:“首先国企医院得维持生存,其次再考虑可持续性。”

他还建议,未来应该给医院高度的自主权和经营权。举例来看,现在国企医院的人才引进,都受上级单位的名额指标控制,设备的引进额度和种类也是一样,同样需要相关审批,这种流程和管理链条太长,管理太复杂,不利于高效发挥医院自身的管理职能。

之所以一再考虑自主独立发展,是因为国企医院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后备支撑,其中便包括财政支持的缺乏。

上述东北三甲医院院长表示,自己已经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沟通过许多次,但是,国企医院想要和地方政府办的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不仅有难度,目前来看,也不可能实现。

他理解地方政府的想法,因为央企税收交给中央,不交给地方,医院的收入也不会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和地方政府没关系,所以想让地方政府给予国企医院财政补贴,是不可能的事情。

上述曾参与《方案》讨论和制定的专家亦表示,《方案》出台之前的两年,争论和博弈的焦点问题,就是人员编制和财政补贴。

他解释道,虽然国企医院向地方政府要求财政支持很难,但是此次出台的《方案》,为未来的补偿渠道提供了更多可操作的空间。

上述东北三甲医院的院长对此依旧持有困惑:“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不太赞成变为这种事业单位,因为这种事业单位是非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其实既然是央企办医疗机构,央企就应该负责。”

上述曾参与《方案》讨论和制定的专家则认为,这份顶层文件出台后,很多国企医院还没有学习透,到底能不能做到位,地方政府是什么样的态度,财政补贴到底能普及到什么程度,都还是个未知数。

虽然没有财政补贴的加持,但可以预见的是,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吸引力的国企办医的优势,该专家举例,比如某央企行业,在中央编办那里,有800个编制名额,有了这些编制名额,中央编办每年便会按照人头给医院钱,为医院提供大概几百万的收入,而且,这部分资金属于医院的净利润。

同时,如果国企医院的身份变更成功,成为事业法人单位,那相应的员工未来便可以按照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退休,不再按照企业模式操作,从这一点上来说,对国企办医也算是一个比较利好的信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