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市苏州,再度加码新能源产业发展。
【资料图】
3月23日,苏州召开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推进大会,提出到2025年建成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和创新应用示范区,全市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的目标。
大会上,苏州新能源(氢能)产业促进中心、江苏省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苏州中欧氢能技术创新中心揭牌;九大市级新能源产业园授牌;29个新能源产业领域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计划总投资241.2亿元。
构建“5+1”发展体系
“目标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新增产值超10亿元企业30家、超20亿元企业20家、超50亿元企业5家、超100亿元企业1家。”苏州在会上以短视频方式发布《苏州市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为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锚定方向。
《行动计划》确定光伏、风电、智能电网、动力电池及储能、氢能和智慧能源的“5+1”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体系,提出积极推进太阳能、风能、氢能开发利用推动智能电网、储能等技术创新研发,加快催生并推广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新业态,实现智慧能源等新兴产业的衍生发展。
具体来看,光伏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光伏组件和逆变器,强化产业链条,推进光伏开发应用示范;风电产业围绕风电机组、风场管理控制系统、毫米波测风雷达、海上风电工程开展技术攻关,布局海上大型风力发电塔架智能制造;智能电网产业围绕供电、输电、配电、数字电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支持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着力提升电网智能化、柔性化水平。
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重视零部件、模组、系统等电池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向上下游拓展,推进建设新型储能产业体系;氢能产业发挥张家港、常熟先发优势,围绕氢气制取、储运、检测、应用探索构建产业发展创新链;智慧能源产业则重点推进市(县)、园区(居民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建设,推动新模式、新业态示范应用。
持续加码产业发展
苏州新能源产业基础雄厚,2022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978.2亿元,同比增长28.4%;集聚相关企业546家,其中规上企业382家、重点企业35家。
应用层面上看,2022年苏州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74.64万千瓦,同比增长120.1%;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97万辆,同比增长99.12%,总保有量达23.42万辆;新建充电桩6.55万个,累计建成充电桩11.88万个,车桩比由2.5:1缩减至1.97:1。
记者注意到,这已经是苏州今年以来第二次围绕新能源相关产业召开推进会议。1月2日,该市曾召开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推进大会,总投资916亿元的142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在会上集中开工签约或投产投用。
3月初出台的《苏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则要求,到2025年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达533万千瓦,在确保安全保供的前提下,推动清洁电量占比逐步提升;全市光伏发电装机达到460万千瓦;新增和更新公共汽电车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辆比例达到100%,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辆占比达到92%。
一系列重大项目的签约落地则为苏州新能源产业发展进一步奠定基础。1月31日,盛虹控股集团储能电池超级工厂和新能源电池研究院项目签约落户张家港,总投资达306亿元;2月21日,天齐锂业(002466)股份有限公司氢氧化锂生产基地项目签约落户张家港;2月27日,赣锋锂电华东基地动力电池项目落户苏相合作区,计划在此打造华东基地动力电池生产及区域总部,达产后年产值约70亿元。
新能源项目密集开工
“双碳”目标引领下,新能源产业为各地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成为不少城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各地重大新能源产业项目密集开工不断。
着力打造“新能源之都”的常州,在今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召开新能源之都建设推进大会,会上出台《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另有总投资折合人民币超470亿元的15个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户。目前,该市正围绕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的目标不断推进。
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盐城一季度接连开工通威(盐城)光伏产业基地、大连重工(002204)风电核心零部件制造、海力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冠中新能源、高测10GW单晶硅片(二期)等一批新能源项目。
各地开工项目中不乏百亿级“龙头”项目。3月16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甘肃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16日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202亿元;3月20日,辽宁省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动员大会暨亿纬锂能(300014)储能与动力电池项目开工仪式在铁西区举行,计划总投资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