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两会报道组桂小笋吴晓璐

3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一场“部长通道”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今年工业经济发展有不少有利因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叠加发力,会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释放产业升级动力。


(资料图)

金壮龙说,今年工业经济有望回升向好,下一步,将重点抓好四项工作:首先,促进重点行业的增长,主要是占GDP比重在1%以上的行业;第二,加大投资。推进产融结合,鼓励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同时,做好外资项目的服务和保障,鼓励外资扩大在华投资;第三,扩大消费。首先要稳住新能源汽车大宗消费,同时继续开展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推动制造业“三品”行动,就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第四,发挥地方积极性。

在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方面,金壮龙表示,工信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正在加强顶层谋划,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指导意见。大的方向是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使我国传统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金壮龙表示,对于5G的发展,下一步的重点是保持5G良好发展势头,具体举措用三个字概括:建、用、研。“建”就是多建基站,今年将新建开通5G基站60万个,今年将超过290万个基站。“用”即扩大5G应用,要实施“5G+”行动计划,计划“十四五”期间建1万个以上的5G工厂。“研”,就是发挥好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作用。工信部正在总结推广5G经验,支持产业界组建了6G推进组,加快6G研发。

对于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等热点问题,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一一进行了解答。

对于如何推进基础研究工作,王志刚介绍,首先,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四年超过6%,与全国研发投入相比,基础研究投入增速更快;其次,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基础研究的能力建设也是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数学研究中心,加强基础研究基地和平台建设;第三,加强顶层设计。

王志刚强调,“科技部一直在积极推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下一步,科技部会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也是科学研究的主体,在新方法提出、新科研范式形成、新领域研究、新现象解释等方面,以及成果转化成技术、转化成高科技产业的各个阶段,都要发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

对于时下受关注度较高的ChatGPT以及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王志刚说,AI领域是大方向、大领域,影响不仅在科技领域,也涉及其他领域的赋能应用。这方面科技部已经作了很多部署。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考量,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一方面,既要支撑服务保障好经济平稳运行和发展向好;另一方面,要守好生态环境底线,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黄润秋介绍,我国重点城市PM2.5浓度累计下降了5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34.4%,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增长23.8个百分点。中国是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清洁能源利用规模最大、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去年一年,生态环境部本级审批180个重大项目,涉及的投资1.9万亿元。指导地方审批12.3万个项目,涉及投资23.3万亿元。这些都为稳经济、促发展作出了贡献。”黄润秋表示,生态环境部做法主要是“123”,“1”是落实好“一套政策”;“2”是畅通“两项机制”;“3”是落实好“三本台账”。

对于新的一年,黄润秋表示,“生态环境部会继续用好‘123’的政策,继续强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评要素保障。同时,还要强调守牢底线,这方面有‘345’的考虑。”

具体来看,所谓“3”,就是守住“三条底线”:一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是总要求;二是依法依规。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刚性的,不能动,这个底线不能破,特别对一些重大的、性质比较恶劣的违法行为,生态环境部会严肃查处、决不姑息;三是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向好不能变差的底线。

“4”是把好“四道关口”:一是环评审批准入关,包括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包括前期的“三线一单”区域准入;二是排污许可关;第三道关、第四道关是兜底的,监督执法关和督察问责关。

“5”是重点关注“五类项目”,如涉“两高”项目、生态敏感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排放比较高的产业项目,涉圈水圈地的公园类项目,还有人民群众和社会反映强烈的项目。对这些项目严格审批、严格把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