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轮船市低迷期,国内船舶行业
也经历了痛苦的“去产能”过程
不但要“去过剩产能”,更要“去低端产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造船界曾流行这么一句话:想要更多订单,就来中国船厂,要想入行赚钱,请到“隔壁”韩国去。
衡量一个国家的造船规模和实力,常用到“三大造船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2010年,以载重吨口径计算,中国首次在三大指标上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一,此后,中韩为争夺第一展开了长久的拉锯战。中国在这三大指标上的波动上升,两国缠斗下,中韩占据了全球近八成造船量,可谓双赢。然而,中国船厂利润率却一度“吊车尾”。
克拉克森研究数据显示,新冠疫情暴发前,韩国船企的新船平均造价优势明显,手持新船订单平均造价1.18亿美元,约为中、日两国订单均价的3倍。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船舶产品结构不同,虽然中国的新接订单稳居第一,但韩国的高附加值船型比例更高。船舶工业是强周期性行业,疫情前,世界船市正处于一个新周期的上升阶段。中国船企手持订单量回升,但主要为单价较低的散货船。韩国虽然总量位居第二,但手持订单中大部分为油船、集装箱船,以及单价约2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船(LNG)。第一艘从北极圈破冰运出天然气的LNG船就由韩国大宇出品,当时韩国几乎垄断了全球LNG船的建造。
上一轮船市低迷期,国内船舶行业也经历了痛苦的“去产能”过程,不但要“去过剩产能”,更要“去低端产能”。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最新报告表明,2022年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中国共有12种船型新接订单位列世界第一。特别是在大型LNG船领域,2022年新接大型LNG船订单国际市场份额首次超过30%。
在距离上海市中心约40公里的长兴岛上,中船长兴造船基地正在抓紧赶工。这里位于长江主航道,水深坡陡,有59公里常年不淤、不冻的深水岸线,基地在方圆10平方公里建了4座大型船坞和17座舾装码头。中船旗下的江南造船和沪东中华先后搬迁到此,比邻而居,这两家船企都是国内建造LNG船的主力军。
不过,LNG船的核心技术“液货围护系统”仍掌握在欧洲两家企业手中,中韩两国建造的LNG船越多,交的专利费也越高。
已有国内船企另辟蹊径。2021年,江南造船自主研发的B型舱乙烷/乙烯特种气体船(VLEC)完工,B型舱货物围护系统完全为中国专利技术,实现了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突破了“卡脖子”局面。“要创造更多利润,关键要掌握核心技术。”江南造船(集团)前总工接受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