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对外发布。文件明确提出26条措施,对上述乱象进行了规范。从App上架到下架、从安装到卸载、从使用到投诉,覆盖用户使用App过程中的整个链条。

日常生活中,App是每个手机用户再熟悉不过的“朋友”,可这个“朋友”,有时不那么地道,甚至把你的地盘当成进出自由的公共地带。例如,不少网友反映过,App经常在后台偷偷运行;有好多App的会员,因为忘记取消订阅,多给了几十块钱续费;有的App不请自来,想删还很难。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App侵害用户权益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到了不治理就不能让用户放心使用的地步了。

此次“App新政”提出的具体举措,均针对乱象精准“开刀”。通知要求,在非服务所必需或无合理场景下,不得自启动和关联启动其他App,或进行唤醒、调用、更新等行为;采取自动续订、自动续费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征得用户同意,不得默认勾选、强制捆绑开通;在自动续订、自动续费前5日以短信、消息推送等显著方式提醒用户,服务期间提供便捷的随时退订方式和自动续订、自动续费取消途径……这类硬性规定提出的是底线性要求。由于新规“破解”了App意欲占领更多市场份额的利益考虑,决意对其乱伸手的行为进行遏制,因而击中了App的软肋。

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对App乱象的治理从未停息过。此前,工信部、国家网信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行为的通告》,自2023年1月1日起执行。而数据显示,从2019年12月至2022年10月,工信部累计通报了26批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逐一列出详细问题,严格限期整改,并对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App进行下架处理。监管部门付出的辛劳,取得的成果,一目了然。用户的体验感得以改善,手机上获得用户认可的App也越来越多。但不可否认的是,乱象回潮现象也频频上演。在监管技术和手段升级的同时,一些App也大玩起“躲猫猫”“魔高一丈”的游戏,令用户防不胜防。

这既是一场关于技术的“较量”,也是一场考验着监管决心与智慧的博弈。监管不可能一蹴而就,乱象不可能一夕之间消失。监管必须坚持长期主义,积极主动作为,将乱象“逼到墙角”。

其间,关注群众在使用App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以老百姓和社会反映的问题为导向,深挖问题根源,一个一个解决,是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为了提升治理效力,监管部门当着力完善制度规范、加强常态化监管和惩处、推动行业自律,营造优胜劣汰机制和氛围,让App生态由乱到“治”。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戴之深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