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至26日,“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在杭州举办。本次活动以“和合共生·塑造未来旅游生态”为主题,围绕“协调合作——推动旅游业振兴繁荣”“创新发展——探索旅游未来趋势”“兼容并蓄——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议题进行讨论。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在专题演讲中指出:“基于财政、经济、消费、投资、民航、交通、入出境管理等宏观政策,以及居民出游意愿、员工招聘、企业家信心和目的地推广等先行指标的综合研判,我们有理由对2023年的中国旅游经济保持乐观预期。预计全年国内出游人次、旅游消费、入出境旅游人次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85%、75%和40%,并于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进入正常发展轨道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图/主办方供图
今年入出境游将恢复至疫情前三至四成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预测,2023年入出境旅游人次将恢复至疫情前的三至四成。戴斌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影响这一预测,同时也是限制入出境游市场发展的四大因素。其中,长途交通是最为重要的制约因素。目前,航班的恢复还处于起步阶段,“以2月6日的首发团为例,其中一些航班不乏包机的形式,对企业而言,成本较高的包机,运营效率偏低。因此只有定期航班完全恢复了,出境游才有恢复的前提。”
戴斌认为,影响出境游发展的第二大因素是旅游目的地的供应链重塑。“旅游是一种异地的生活方式,游客到了旅游目的地后,不仅要看山、看水、看风景,还要吃、住并需要中文导游,客观上讲,这些要素在疫情期间流失掉很多,这些人员的重新召回需要时间。另外,旅行供应商和旅行商之间的对接也需要时间。”第三个因素是中国游客对于安全和品质的关注。第四个因素是拥有旅游时间的人们,在旅游意愿恢复的同时,其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也需要一个恢复的过程。
戴斌指出,目前出境旅游处于有序恢复中,对于在出境团队游试点恢复的20个国家之外,其他目的地的恢复进度,“还是要根据中国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安全和品质评估结果来衡量,安全有序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近程旅游是旅游发展的基础
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步放开,疫情以来所形成的“本地人游本地”格局,今后将如何发展成为关注热点。戴斌表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的国内旅游,近程旅游都是旅游发展的基础。防疫政策优化以后,人们外出旅游会相较跑得更远一些,但同时,疫情也让人们重新意识到,近程旅游特别是周边游、乡村游的价值。“近程旅游会更加凸显其在中国旅游经济运行中的市场主体地位,将会深刻改变整个旅游经济的布局,需求决定产业布局的时代到了。”同时,他还强调,在发展近程旅游市场时,一定要构建可重复消费、常态化消费的空间和场景。
此外,谈及最近各地文旅局局长“花式推广”的现象时,戴斌对这些同仁为旅游业发展的辛勤付出给予了肯定,同时强调,旅游目的地的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相较于门票等强制性消费以及一些刚性支出,旅游目的地更需要发展一些弹性消费支出,让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像当地人一样生活。戴斌表示,对旅游行业而言,今年促消费是一大任务。
科技进步推进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
过去三年,旅游市场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消费行为以及人们对旅游的认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戴斌指出,相较于人们之前对旅游距离越远越好、时间越长越好、旅游场景越典型越好的认知,如今人们更愿意欣赏身边的美丽风景,享受日常生活的美好。对远方的选择,也不再仅限于热门城市和热点景区,从剧场到菜市场,都可以成为旅游的场景。“反向旅游”“平替旅游”“宅度假”等新需求,看上去是个性,本质上是理性,底层逻辑无非是游客对“成本-收益”框架下的消费选择。
在戴斌看来,“人山人海吃红利、圏山圏水收门票”的旅游发展模式已经过去,自助、自驾、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当下,要求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5G通讯和现代金融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推进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关注高品质综合性素质人才的召回,也要关注科技进步对产业发展的必要补充。”
戴斌指出,旅游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也是不同文明、多元文化和不同民族之间平等对话。在发展出境旅游的进程中,政府会更加关注游客安全和服务品质。同时要实施入境旅游振兴计划,在全球推广“美好中国”的主体形象,统筹协调外交、移民、海关、口岸、工业和信息化、金融、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实施更加便利化的签证、边检、支付、物流政策,以更高品质的国内资源开发、产品创新和公共服务,满足海外游客的居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