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北京2月24日讯 (记者 苏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绿色金融是促进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必要的保障,也是推进绿色发展的路径之一。”银保监会办公厅负责人日前表示,目前,我国在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方面已取得了积极进展。2月22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绿色金融蓝皮书: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22)》、《绿色金融蓝皮书:中国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22)》。
蓝皮书报告指出,我国各个城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系统思考和落地探索,是我国提出的一项创新性战略措施和任务,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等相关领域的系统性工程。
记者获悉,根据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金融定义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及治理,引导资源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流向理念、技术先进的部门。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经过长期调研发现,从各地已有的绿色金融实践来看,在推动绿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既需要聚焦于我国金融行业的自身特点,通过有效的供给创新与需求管理实现路径的拓展,也需要将绿色金融内嵌于经济发展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之中,通过统筹推进实现协调共进。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资深研究员表示,生态产品概念在我国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时提出,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其内涵不断丰富,对于生态优势突出、工业发展矛盾较小的城市和地区,建立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专项机制更具代表性。
据介绍,当前,包括浙江丽水、江西抚州等地在内的地区已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展多元探讨,通过统计计量方式、优化空间管控、推动生态产业化、建立资源交易机制和生态产品测算价值应用转化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蓝皮书报告认为,在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中,绿色金融的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是重要原则,这就需要解决金融准入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问题、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与流动性问题、金融介入的合规性与灵活性问题。
对于如何持续高质量发展,蓝皮书报告从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首先是要健全生态产品的调查、统计、确权和评估机制,为绿色金融提供合理性与可行性支持;其次是要将有效市场与风险缓释相融合,为绿色金融提供安全性与流动性支持;最后是要有法律约束与科技创新支持,为绿色金融提供合规性与灵活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