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影视剧形成产业链,影视剧“二次创作”边界在哪?

一群上海退休阿姨坐大巴赶到浙江横店影视(603103)城,为过戏瘾“翻拍”《甄嬛传》。据悉,阿姨们花钱报名参与了一个旅游团,组织方安排她们到横店旅游并“翻拍”影视剧,还制作成电影。该电影在某视频平台发布后,播放量超过100万次。

阿姨们这一行为引发是否侵权的热议。法律界人士认为,从这件事可以看到,一种新型的文娱消费业态正在兴起,同时,这一过程中还面临种种挑战。如果把一切相关创作视为侵权,将大大遏阻相关业态发展;不加限制,又会侵犯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资料图片)

微电影拍摄体验火起来

退休阿姨翻拍影视剧走红的背后,是近年来红火起来的微电影拍摄体验项目。据相关资料统计,2019年有12万人在横店体验了微电影,衍生出一条以影视剧二次创作为主线的产业链。

“虚拟场景微电影拍摄、多种脚本供您选择”“孩子可以拍摄《冰雪奇缘》《奥特曼》等,成人可以选择各种古装剧拍摄”“过生日不要再去拍写真了,来拍个微电影更有纪念意义”……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全国多个城市都有以影视剧拍摄为主营业务的影视公司,它们的经营项目包含了化妆、道具、场景等,成品都以视频成片的形式交付客户,也有不少成片被经营方和被拍摄者上传到网络平台。

观众在横店影视城参观游览

暨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知识产权系主任陈贤凯认为,未经许可根据原影视剧翻拍并上传到互联网供他人观看的行为,侵犯了原影视剧的改编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针对退休阿姨翻拍《甄嬛传》一事,《甄嬛传》制片人表示,剧方法务已向播出平台发出公函要求下架该视频,但不会追究阿姨们的责任。目前,微电影制作方的短视频账号上已删除该片。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表示,法律也考虑到了合理使用的问题。著作权法第二十四条中列有“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且不以营利为目的”等合理使用作品的情况。但是,如果第三方将翻拍包装成为旅游产品且收费,具有一定的营利目的,就不再符合这些法律条款的要求。

合理使用界限是关键

向影视剧爱好者收费、进行影视剧“翻拍”、上传到各类平台,看似简单的拍摄行为背后常常关联着“流量”和“利益”——相关利益方将影视剧的二次创作当做了营利的工具。

半月谈记者在短视频平台上找到广州一家影视公司,该公司经理介绍,除了给客户提供定制的场景之外还可以自选脚本,“拍摄《延禧攻略》《陈情令》都可以,没有实景的可以用绿幕,后期再制作。”当记者询问拍摄这些场景是否有版权时,该经理表示“目前没有缴费,也不知道缴给谁”。

事实上,伴随线上娱乐需求的增长,一条围绕影视内容的侵权产业链正在形成。将影视作品二次创作、剪辑、搬运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成为一些短视频账号“吸金”的主要方式。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个有着10万粉丝的博主,发布了其翻拍《无间道》等电影经典片段的短视频内容,该博主“橱窗”中还展示了大量商品。“有播放量就有收益”,一位短视频博主告诉半月谈记者,当账号积累起一定的粉丝量后,变现渠道更加多元,可以额外接广告、直播带货等。

一个名为“几分钟带你看剧”账号的博主说,自己曾花几百元在网上报了班学剪辑视频,该班在广告中宣称“动动手指就能赚钱”。该博主的短视频账号中发布了大量的影视剧拆解内容,一部2小时的电影浓缩在1分钟的短视频内。该博主表示,目前没有设置销售商品的“橱窗”,他打算以“收徒弟”的方式赚钱,或者等粉丝“养”多一点后再把账号高价卖掉。

2021年12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明确,短视频平台不得出现未经授权自行剪切、改编电影、电视剧、网络影视剧等各类视听节目及片段。针对此类问题,一些网络平台还发布了账号等级管理模式,相关剪辑内容也面临下架风险。

应探索更好的平衡之道

专家认为,随着影视剧IP相关产业的拓展需求不断增多,以及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欣赏方式的丰富,应在保护好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想办法更好推动文艺作品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

第一,可以考虑适度放宽我国合理使用的认定标准,增加一些合理使用情形。

第二,进一步发挥影视作品著作权集体管理机制的作用。目前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对影视作品的改编行为是海量的,要求改编者一一去寻找权利人授权,渠道并不太畅通,交易成本也过高。如果集体管理机制的作用能够较好发挥,例如允许改编者向集体管理组织直接缴费获得授权,或者缴纳年费获得授权,授权成本就能大大降低,这将有利于实现作品高效传播和著作权人利益保障的平衡。

第三,文艺旅游产业相关企业或组织可以探索与影视著作权人进行事先概括性授权的商业模式,为后续的翻拍行为取得授权,支付许可费。电影著作权协会也可以探索进一步优化集体管理机制,发挥便利授权、节约交易成本的作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