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两会新气象,“双减”增关注。

“一年多来,广州‘双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多批工作做法入选教育部‘双减’工作典型案例。与此同时,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英东中学校长胡国胜告诉南都记者。

日前,广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召开。南都记者观察发现,一如既往,教育仍是政协委员们的重点关注话题之一。而这其中,作为近年来全国上下普遍关心的议题,“双减”在广州市两会的讨论热度未减,多位政协委员们以多元化视角,深究“双减”过程中的新问题。


【资料图】

这中间,就包含《关于应对我市“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新发问题的建议》《关于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缩小城乡、校际差距的建议》《“双减”背景下加快推进广州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议》等多份提案,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双减”问题之道。

广州出台“双减”文件超50份

调查显示政策受到普遍赞同

基础教育乃民生大计,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国家的繁荣及社会的进步。

“双减”出台至今,已近有一年半时间。回忆起这期间广州市的积极响应,胡国胜深有感触。

据他统计,广州市先后出台“双减”主体文件及其配套文件共52份,涵盖党建工作、制度建设、课后服务、作业设计、预收费资金监管、“营转非”登记、广告和合同管理、风险管控、非学科培训审批等多个方面。“一年多来,广州以‘三提两优一减’为主要举措,全面做强学校育人主阵地,同时以全链条问题治理为精准导向,从严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双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多项做法入选教育部“双减”工作典型案例。”

期间,民盟广州市委员会调研组对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家长与学生展开问卷调查,收集共计近10万份问卷,了解“双减”实施后的实际情况。调查显示,“双减”政策受到普遍赞同,学生作业负担有效减轻,学校作业设计质量明显提高,课后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

基础教育区域、校际不公平等问题尚未解决

部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入地下违规补习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以及由疫情防控带来的工作重心转移,广州市在推进“双减”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新发问题亟待解决。

民盟广州市委员会调研组调研发现,老师、家长与学生对“双减”的认知仍然存在不理想,主要体现在“双减”实施后基础教育区域、校际不公平问题尚未解决。

调研中74.32%的教师反映,需要在经济方面配合“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管理方面、师资方面等需要配合分别为69.57%、63.07%,具体体现为课后服务的教师经费保障等方面。同时,随着课后服务的全面实施,教师的工作负担明显增加,教师实际用于备课、读书、研究教育教学的时间少了,许多学校将教研会、政治学习等都会安排在晚上或者下午下班后,使得广大教师教学时间被压缩,非教学负担加重。

相关研究显示,“双减”政策实施后的这一年,青少年抑郁症状减少了78.6%,但家长们的焦虑症状却上涨了12.8%。胡国胜也向南都记者反映,作为在“双减”工作中承担重要角色的家长,仍然对“双减”政策有误解。比如,部分家长对学校落实“双减”政策中减轻作业负担、取消考试排名等做法存在疑问和不满,对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发出的“双减”政策缺乏全面理解,仍然存有担心“我减你不减”的“吃亏”心理。

在此基础上,随着校外培训机构经规范管理后,部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入地下,通过熟人介绍、老学生家长推荐等方式,以“一对一”服务、“亲友聚会”“高端家政”“众筹私教”等多种形式违规补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有较多学科培训由“线下”转为“线上”,通过“录播课”和“直播课”形式进行“空中补习”。大多隐匿地下或“线上”的教育机构补课费比“双减”前更加高,加重了家长经济负担,也存在“卷钱跑路”或“退费难”等风险。

民盟广州市委员会调研组发现,目前仍有22.76%的学生参与课外补习,且有58.76%的学生有意愿参加辅导班,主要原因依次为“希望学到更多东西”“存在需要解决的学习问题”“充实空闲假期”“需要保持名次”,且“父母要求自己参加”占了24.61%。

此外,“双减”过程中还存在校际差距、社会资源未充分发挥、课后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

“双减”稳步有效推进的过程中

广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问题显露

而在“双减”稳步有效推进的过程中,民盟广州市委员会还发现,随着孩子们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面对少年儿童日益增长的成长环境需求,广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

“儿童服务设施主要按行政区配置,与实际儿童人口分布适配度不高,存在外围城区儿童人口多却建设薄弱的问题。”民盟广州市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当前广州市中小尺度儿童游憩空间较为缺乏,同时儿童专享活动空间不足。“公共空间供给缺乏区分度,各年龄段人群共用活动场所,容易产生使用冲突,这种情形下儿童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同时,公共活动场地内的器械设施等多按照成年人标准设置,并不适宜儿童直接使用。”

其次,儿童活动空间环境设计欠佳。大型游乐场等儿童活动空间的自然化元素较少,缺乏自然体验;环境设计还存在单一化、模式化问题,忽略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导致空间闲置。

此外,参与主体类别单一且联动不足,儿童直接参与的途径较少。广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以政府成立机构为主导,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的活力有待被激发和释放。目前广州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重点在于儿童服务供应和空间环境建设,很少涉及儿童参与决策的权力,对儿童的想法和意见多停留在讨论层面。儿童直接参与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活动较少,导致其对儿童友好城市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这不利于培养儿童的城市主人翁意识以及参与能力。

广州“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创建儿童友好城市”。接下来,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加快推进广州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

建议多措并举推动学校“双减”工作

继续加强对校外机构综合治理

“‘双减’工作是重大教育改革,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场持久战需要学校、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拿出耐心,尊重教育规律,缓解‘教育焦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今年广州市两会期间,胡国胜就带来了提案《关于应对我市“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新发问题的建议》,为广州“双减”工作持续走深走实献言献策。

他建议,继续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不动摇,多措并举推动学校“双减”工作上新台阶。市级“双减”工作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巩固“双减”工作成果,持续加大对学校的检查力度,对于违规招生学校公开批评,并对学校主要领导予以问责。发挥责任区督学作用,将“双减”工作纳入每月督导范围,对接辖区学校实地走访和查看作业布置及批改情况,随机抽取学生开展座谈,真实了解全面情况,对于作业总量和作业设计不符合要求的提出整改意见,并由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全区通报。加快推动中考命题改革,减少死记硬背的考试题量;进一步研究增加优质高中“指标到校生”比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继续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不动摇。各区“双减”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长效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学科类隐性变异培训行为,警惕“地下”培训机构蔓延或“卷钱跑路”等现象再次发生。在分类登记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工作,对于积极提供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优质课后服务活动的机构予以扶持和奖励。

建议加强薄弱区域保障

构建市域、街区、社区三级儿童友好生活圈

今年两会上,民盟广州市委员会也带来了提案《关于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缩小城乡、校际差距的建议》《“双减”背景下加快推进广州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议》等。

针对“双减”问题,其建议合理分配基础教育资金,加强薄弱区域保障。加快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步伐,高标准配置教育设施用地,加大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精准配置教育资源,使基础教育学校获得充分、合理的财政经费支持,优化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建立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基金,为有特殊需要的地区提供经费支持,推进基础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

实施提升培优行动,推进薄弱学校补短提升。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教研培训等方面建立补短提升的刚性指标,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将薄弱与优质学校结成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开展试点学校培优创建,推动内涵发展较好的学校建设成为现代化学校。改扩建学校(含九年一贯制学校)以应对常住人口适龄学生数量增长和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参考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非常重要作用的广州市共享课堂模式,鼓励更多优秀教师参与共享课堂的录制,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等技术手段,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缩小基础教育城乡差距。

针对“双减”背景下的广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民盟广州市委员会也建议,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时,考虑各片区儿童人口分布及新生人口增长情况,将儿童设施及活动空间供给与使用需求精准匹配。构建市域、街区、社区三级儿童友好生活圈,重点加强儿童步行5分钟可达的社区儿童友好生活圈建设,完善社区儿童公园、口袋公园等中小尺度儿童游憩场地及配套设施,方便儿童就近使用。

同时,增加专享设施供给,倡导公共空间错时使用。比如,在低密度的外围城区,侧重于建设开敞的儿童户外游憩空间;在高密度的中心城区,可建设立体式、室内化的儿童游憩设施。在空间紧缺的情况下,倡导不同年龄人群对公共空间的错时使用,探索使用“集市型”(固定频次)、“假期型”(固定季节)、“快闪型”(特定时间)等临时性儿童活动空间,提升公共空间的利用率。

此外,建议加强儿童活动场所的近自然化设计,推进环境教育,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系;细分儿童年龄结构,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喜好和需求提供合适的游乐空间,避免供给错位造成空间闲置,推动全年龄段儿童友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