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在业界看来,当前困难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大湾区金融仍展示出了较强的整体竞争力和充分的活力,创新则是其背后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到2035年大湾区将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规划,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相关资料图)

2023年,如何在金融领域抓住创新这个关键,找准创新着力点,培育新优势,推动湾区金融高质量发展?从目前行业的共识来看,跨境金融、科技及绿色金融或是其中具有潜力的领域。

加速跨境金融的创新及尝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三年多,各类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相关试点及创新不断。

记者从人行广州分行获悉,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在不断推进。2022年年初率先在南沙自贸区推出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免于登记、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优化新型国际贸易结算等13项试点举措,支持南沙建设高水平开放门户,以高水平开放促进稳外贸、稳外资,增强外贸外资发展韧劲。截至10月末,上述各项试点效果良好,试点业务规模突破百亿,达104.3亿美元。

在支持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领域,金融创新步伐亦在加快。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投资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境外投资试点在南沙自贸区落地,实现更高水平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截至10月末,已有6家企业取得QFLP试点资格,获批额度148亿元人民币;3家企业取得QDLP试点资格,获批额度2.6亿美元。

今年6月,ETF正式纳入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促进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共同发展;7月,香港与内地“互换通”业务正式启动,通过两地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连接,便捷地完成人民币利率互换的交易和集中清算。

事实上,更多的互联互通创新,正在推进中。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香港金管局正与银行业界加紧联系和沟通,听取在拓展两地业务的堵点痛点,并探讨深化大湾区金融合作的建议。随着两地金融迈向更高水平的互联互通、往更深层次的对接,业界普遍认为可探讨两地“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深化,使两地银行可以更好地服务客户,为两地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选择和更好的服务体验。

“我们正研究具体建议,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便民利商的前提下,如何推动大湾区金融便利和创新,让香港银行更好地服务内地企业和个人客户。”余伟文表示,正探索便利大湾区跨境资金流通,包括完善跨境资金池安排,让大湾区内的中小企业集团更方便管理跨境资金流动性。

金融科技成大湾区共识较多的领域

数字化正在重塑各类产业的未来版图,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成为大势所趋。

今年12月,深圳、广州相继启动首批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项目,其中大部分为区块链、云计算、智慧风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领域的项目。

这种是科技运用于金融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金融科技已深入应用到金融业的信贷审查、智能营销、数据治理、绿色金融等方方面面,并赋能金融服务更具便捷性、普惠性和可获得性。

与其他世界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鲜明的金融业、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产业(300832)基础优势。目前,全球各地先进的金融中心均在布局金融科技的发展。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32)中的金融科技专项排名中,前十名依次是纽约、旧金山、洛杉矶、伦敦、上海、北京、深圳、波士顿、芝加哥、香港。

从行业共识来看,最近几年,深圳和香港开始发力金融科技,并在相关领域多个试点取得新突破。未来一段时间,深圳与香港仍在未来几年集聚资源持续发力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近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就发表《有关虚拟资产在港发展的政策宣言》,阐明政府为在香港发展具活力的虚拟资产行业和生态系统而制定的政策立场和方针的开放态度。

深圳更是逐渐完善金融科技发展领域的顶层设计。其中,《深圳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提出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发展目标,明确了“营造一流金融科技产业生态环境,集聚一批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创业团队、基础平台和优秀人才,培育一批金融科技龙头企业和行业标杆,着力突破一批金融科技前沿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一批高质量金融科技创新成果,促进形成一批安全效率并重、国际国内通行的金融科技业务标准”等具体目标任务。

9月16日,为加快推进深圳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深圳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深圳市金融科技专项发展规划(2022-2025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为未来三年深圳如何发展金融科技提供了详细的规划指引。

值得关注的是,在数字化时代,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如何助力打造全球创新科技中心,尤其是在金融科技研发应用、跨境金融互联互通、央行数字货币及跨境场景搭建等方面不断尝试、实现新突破,是金融业界一直研讨的热点问题。

余伟文对记者表示,当前,两地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沙盒)已成功联通和启动,让两地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及科技公司,能够通过“一站式”平台,就其跨境金融科技项目于两地进行同步测试,有助它们加快推出金融科技产品的速度和减低开发成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认为,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撑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行业领先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短、中、长期趋势角度分析了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短期趋势就是数据的治理,落地更多的‘数据即资产’‘数据即产品’;中期的趋势是人工智能的应用;长期的趋势则是Web3.0。”广东省金融科技协会秘书长朱明春认为,未来大湾区要保持在金融科技领域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引领的态势,需要始终保持一种竞争的态势,并优化制度环境,吸引人才。

“未来,金融领域应继续加大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力度,找准共识领域、把握重点领域,不断提升合作层次水平,服务好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切实满足粤港澳三地金融消费需求。”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认为,科创、民生、绿色、金融科技等领域是大湾区共识较多的领域,也代表了金融发展的方向。

白鹤祥认为,粤港澳三地金融监管部门可以在此方面继续凝聚共识、共谋发展:科创方面,共同探索多样化的金融支持科技发展业务模式,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民生方面,进一步完善跨境融资、支付、购房、理财、征信、办理政务服务等,提升大湾区民众生活就业便利性;绿色金融方面,把大湾区内地绿色企业、绿色项目融资需求与港澳的金融资源精准对接,以统一相关标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市场融合;金融科技方面,推动金融科技守正创新、赋能实体经济,支持现代科技在跨境金融领域的安全应用,发展监管科技等。

多途径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

今年8月10日,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公布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的通知》,广州市南沙新区、深圳福田区获批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资格,广东成为了全国首批同时拥有气候投融资试点及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大湾区监管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围绕碳市场、绿色供应链、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和生态农业等领域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一批如林业碳汇、可持续挂钩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生猪农产品保险+期货+融资、绿色结构存款等绿色金融创新案例成为创新典范并逐步推广复制。

其中,深圳在去年3月发布了全国首部绿色金融领域的法律《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要求在深圳市注册的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绿色金融债券发行人、享受绿色金融优惠政策的金融机构等三类主体,应当自2022年1月1日起按照类别披露环境信息。目前,深圳四大行均已披露了其2021年度环境信息披露报告。

自去年开始,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便鼓励辖内金融机构开始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共计18家大湾区法人银行机构发布2021年度环境信息披露报告。

当前,人行广州分行在推动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提升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积极培育和发展碳市场,围绕绿色金融标准共建规则互认、市场互通以及绿色金融服务创新,转型金融支持方式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粤港澳绿色金融合作。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力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圳银保监局亦提出,下阶段,将结合近年来国际国内绿色金融发展趋势,以及深圳城市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基础条件,助力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鼓励开展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探索“保障+投资”联动发展模式;鼓励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绿色金融业务、产品、模式创新。

近年来,香港亦在推动绿色及可持续金融发展,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亮眼的成效。“香港的绿色金融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在港安排及发行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务融资额再创新高,达570亿美元,为2020年的4倍;当中国际债券总额达313亿美元,占亚洲市场三分之一,安排发行量位居首位。”余伟文近日表示,香港致力推动碳减排,努力实现于2050年之前达到碳中和的目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