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上下游正在经历一轮“跑马圈地”。12月8日,国内氢能行业迄今为止单轮融资规模最大的股权融资落地。据悉,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国氢科技”)B轮融资45亿元,投后估值高达130亿元,双双创下行业新高。

该项融资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火热的缩影。随着国家、企业的重视,氢能产业链企业新项目的规模、布局速度、技术水平都在稳步提升。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氢气产能约4000万吨/年,产量3300万吨/年,产量同比增长32%,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已成为世界第一产氢大国;另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2年6月份,全国已建成加氢站超270座,加氢站数量同样位居世界第一。


【资料图】

“氢能是未来清洁能源的确定趋势,因此是投资关注的热点赛道之一。”创道投资咨询合伙人步日欣对《证券日报》记者谈道:“氢能的前景不容置疑,因为氢气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能够实现能源在时间和空间转移的载体,而且完全清洁无污染。”

产业链融资“热潮涌动”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国氢科技在内,今年已完成的非上市氢能企业融资事件达22起,总融资金额超70亿元。

从上述投融资项目看,燃料电池最受资本青睐,其次为制氢端、储氢端。据统计,今年的融资中有七成左右企业计划投向燃料电池领域,其中不乏超5亿元的融资大项目涌现。11月30日,长城控股集团旗下子公司——未势能源宣布完成5.55亿元B轮融资,旨在巩固其在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的市场地位与生态根基。

“燃料电池是氢能产业中应用非常明确的分支,在氢能源汽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步日欣强调,目前关注重点在氢燃料电池,但未来氢将不仅仅是一种燃料,会在更多领域发挥其清洁储能作用,比如风光制氢等。

近年来,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迎来了产业小高潮。包括海马、云度、红旗、上汽大通、长安等车企均开始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进行布局。日前,广汽埃安旗下首款氢燃料电池汽车FuelCell正式亮相上海国际赛车场,新车续航里程将超过650km;海马汽车(000572)则表示,公司第四代氢燃料电池汽车正在研发中,规划于“十四五”期间,逐步投入约2000台氢能源汽车进行示范运营推广。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未来随着更多氢能投资项目落地,产业协同效应将逐步凸显,进一步推动上下游产业链中的研发、制造等环节进程,氢能将在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实现多元应用。”

细分赛道已成“香饽饽”

氢能发展“风口”下,产业相关细分赛道将成为资本抢食的“香饽饽”。业内预测,至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

产业发展提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2006年至今,我国发布国家层面氢能相关政策80余项。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市、自治区)均把氢能写入“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北京、上海、内蒙古、天津、河南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发布氢能源相关专项规划。

不过在叶银丹看来,氢能整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上游制氢来看,电解水制氢是最有发展潜力的绿色氢能生产方式,从中游储能和运输来看,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已进入商业应用阶段,而有机液态储氢、固体材料储氢尚处于技术研发阶段。”

“技术提升带来的成本下降将是下一阶段产业发展的关键。”步日欣表示,投资热属于先行指标,目前氢能产业链还不健全,一些核心环节技术尚不满足大规模商业化部署需要的成熟度,因此将会是一个周期相对较长的产业,可类比早期的锂电池产业。

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估算,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推广,制氢成本有望持续下降。预计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将在目前的水平上降低35%—50%,2050年降幅可达60%。

隆众资讯氢能源行业分析师高琳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分析道:“从目前各省份产业布局来看,2025年之前多处于计划、布局和建设初期阶段,2030年左右制氢端或将初见成效,全产业链成熟且规模化发展仍需要较长的时间。”

高琳强调,各地在发展氢能产业应注意依据自身优势,例如三北地区,再生资源丰富的区域可优先发展“绿氢”产业,长三角、珠三角科技业较为发达的区域可重点选择发展技术。此外,要避免盲目跟风,同质化投资,产业发展要注重各环节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合理优化布局,才是氢能产业发展长久之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