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不断添砖加瓦,新市民成了金融圈的热词。继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后,4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各地银保监局也在逐渐细化落实银保监会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部署。
作为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业,该如何做好3亿新市民金融的服务工作,提升新市民的保障服务水平?面对3亿新市民金融服务的蓝海,具体应当如何发力?
监管部门、保险机构动作不断,新市民保险服务升级
所谓“新市民”,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在各省市县区,新市民约有3亿人,且新市民在各省市县区分布很不均衡。
3月初,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印发了《通知》,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4月6日,银保监会在《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中再次提及,银行保险机构应做好进城农民等新市民金融服务,针对进城农民金融需求特点,研发专属产品。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通知》发布后,重庆、云南、福建、广东、山东、青岛、青海等各地银保监局均发布有关通知,细化落实银保监会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部署。
广东银保监局局长裴光在相关座谈会上强调,各保险机构要主动担当作为,不断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一是提升金融服务均等性,二是提升金融服务精准性,积极贴近、主动了解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因地制宜创新产品服务,三是提升金融服务系统性,加快补齐短板,完善应用场景,提高风险应对能力,营造良好金融生态。
在具体举措方面,福建银保监局部署莆田银保监分局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从新市民福利均等化角度,发展“莆惠保”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在三明为新市民等群体提供起付门槛低、赔偿比例高的“普惠医联保”产品,探索提供线上免费问诊、就医直通等增值服务。
3亿新市民保险保障缺口亟待弥补,面临广阔的市场,保险公司也在积极探索针对新市民群体的保险产品。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近期平安产险针对个体工商户群体推出“店家宝”保险产品。对于快递小哥、滴滴司机等灵活就业人员及外来务工人员,平安人寿提供了包括在线问诊、挂号预约协助、住院及手术安排、陪诊服务等举措。
在人身保障方面,蚂蚁保联合众安保险上线了意外险产品“灵活工作保”,满足新市民与灵活工作群体的保险保障需求。众安保险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新市民在“灵活用工”模式下无法缴纳工伤保险,企业和人才之间往往没有正式形成全职劳动关系,缺乏基本的权益保障,一些雇主选择为员工购买意外险,但是由于传统年付型保险无法匹配员工流动性大的现实,雇主购险意愿较低。因此,众安保险推出按天数的碎片化保险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
产品设计需满足差异化需求,价格亲民
面对新市民的保险保障需求,抢滩3亿新市民保险广阔市场,保险公司在具体产品设计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首先,新市民群体构成复杂,既有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也有进城农民,需要满足不同新市民群体的不同风险保障需求。
对于不同类型新市民在保险保障需求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资深精算师徐昱琛分析指出,对于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需要注意医疗保障和意外保障,对于年纪偏大的进城务工人员和进城农民,在满足医疗和意外保障基础上,应该重点关注养老保障需求。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也表示,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和进城务工人员来说,他们最急需的一般是医疗保障;由于城市发展而从本地农民转为市民的群体有时难以在城市中找到较好的工作,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未来养老保障需求较强,应该重点为他们提供养老保险产品。对于那些长期在城市务工的人群来说,由于职业总体上不稳定,但是又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对于商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都是较强的需求。
那么,面对差异化的保障需求,保险公司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李文中建议,相关保险产品应该提供较多的保单转换条款和选择条款,以体现保险产品的灵活性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因为新市民群体职业和经济状况不稳定,未来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大,保单尽可能保持灵活性有利于双方共赢。同时,由于经济状况不稳定会导致较大退保量也容易引发较多的纠纷,因此在销售时要做到合法合规,做好保险条款的解释与说明,避免因此产生的法律风险。
此外,针对新市民金融知识和保险意识相对匮乏的特点,徐昱琛建议,针对这类群体设计的产品应该条款简单、价格亲民。在产品宣传销售过程中,应该让新市民能够快速了解到这一类产品,了解到相关产品的投保条件。在理赔过程中,应简化理赔手续,让新市民能够快速获得赔款。(记者陈婷婷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