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消费时代,优惠观念和折扣思维深入人心,“薅羊毛”已成为一种消费习惯。所谓“薅羊毛”,泛指消费者搜集商家的优惠信息或免费服务,按照相关规则在社交网络广为传播,用更低成本获得实惠,实现省钱乃至赚钱的行为。如今,“薅羊毛”出现在各种消费领域,诸如生鲜平台派送抵用券、出行软件发放折扣券、外卖平台推出满减优惠、通信软件充话费赠送免费流量等现象十分常见,被称为“羊毛经济”。

若以经济学视角观之,“羊毛经济”实际上是商家执行差异化定价策略的产物。道理并不复杂。商家出售产品,理论上价格自然越高越好,但定价太高也会抬升交易门槛,就有可能把一些有消费意愿的潜在消费者排除在外。反之,产品定价偏低,则无法让那些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支付高价。因而,商家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前提是根据购买意愿区分消费者,把成本相同的产品,以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消费者,让实际销售价格更贴近每一名消费者购买意愿不变之下能接受的最高价。

优惠活动就是区分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方法。商家通过设计拉新砍价、凑人拼团、好评返现、转发获取优惠券等略显烦琐的价格歧视措施,目的是用大数据为消费者精准画像。简单地说,如果消费者并不在意或者反感这些烦琐的操作,那么就以预先设定的价格出售。反之,当消费者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则以使用优惠券的券后价格售卖。

“羊毛经济”不啻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一种双赢的良性互动。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是注册返现、满减折扣,还是积分兑换、转发领券,物质上切实享受到实惠,心理上则有精于运筹的满足感。对于商家来说,消费者不参与活动需要支付较高的价格,参与活动则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自发传播为平台引流量。此外,这还有助于提高用户黏性和优化口碑。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也尝试通过定时抢券,将电子消费券发放到消费意愿强烈的群众手中,释放消费潜力,发挥乘数效应,从而增强市场经济活力。

“羊毛经济”并非仅仅是一种新型的节俭主义,合理用之,作用巨大。当然,当前也有些许走偏的趋势,尤其值得警惕。

其一是违规套利。面对“羊毛”,有人不满足于自身享受优惠,而打起变现的主意。这些人通过研究优惠活动设计漏洞并利用技术开发脚本程序,再辅以设备抢券,形成违规套利的黑灰产业链。违规套利,一方面违背了商家引导更多消费者消费的意愿,使其为促销投入的大量资源被侵占,另一方面则导致真实用户被剥夺享受优惠机会,进而对商家产生抵触心理。违规套利再往前一步,还可能涉嫌犯罪。一段时间以来,黑灰产业利用大量手机号批量领取优惠券,再以便宜价格进行倾销的案件频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个别地方还出现领取消费券后进行虚假交易、违规套现的情况,让消费券难以发挥撬动消费经济的杠杆作用。

其二是大数据杀熟。消费者在“薅羊毛”过程中的购买习惯、爱好偏向等都会以数据的形式反馈给商家。商家复盘总结售后数据形成一个精准模型,用以进一步拓展销售,本也无可厚非。一些不良商家却没有足够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利用模型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大肆杀熟。近年来,诸如多点几次网络平台软件订票、订餐,价格便会提高等大数据杀熟现象并不鲜见,饱受诟病。

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强调要严厉打击各类网络黑灰产业,各地实践中也有一些职业“羊毛党”被追责。法律之外,各方亦须发力。对于商家来说,一方面,要利用技术手段优化优惠触发机制,堵住漏洞,同时使恶意钻空子者付出相应的信用成本;另一方面,要以用户的正当利益为根本,充分尊重个人信息,规避“割韭菜”思维,否则用户留存率必然大降。对于消费者来说,对待“羊毛”要始终保持理性态度,若不费事尽可愉快薅之;如果费事则不妨想想,这种行为透支人脉,或许还会惹人反感,值得吗?(记者 潘抒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