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26日,在SNEC第十六届国际太阳能光伏展在上海举办,光伏龙头企业正泰新能源董事长兼总裁陆川就未来海外市场政策变化等当前光伏行业相关热点问题接受了太阳能发电网记者专访。

对于近期美国光伏市场政策变化及其可能带给光伏行业的影响,陆川认为,其变化可能会呈现一种渐进的过程,对光伏行业的影响也将会是渐进式的,而首当其冲受影响的就是东南亚四国的光伏制造业。


(相关资料图)

从短期来看,美国本土光伏产能远远无法满足其装机市场需求,如果要保障其装机市场不出现大的动荡,就必须依赖进口。目前,美国进口光伏组件主要来源于东南亚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四国。数据显示,上述四国出口到美国的光伏组件满足了美国超过90%以上的市场需求。

不仅如此,据陆川介绍,东南亚出口到美国的光伏组件在利润方面也更具优势,近期甚至达到了0.38美元每瓦的价格高位,相比出口到欧洲无关税地区0.25美元左右的价格相比,在毛利水平上相差较多。

而实际上,东南亚光伏组件制造的主流生产成本并不比国内高多少,也就电池成本略高一点,其他方面的成本差距不大。

也正是基于此,陆川判断,在未来,美国政府一定会对从东南亚进口光伏产品进行一些限制,特别是在美国财政部针对《通货削减法案》(IRA)发布了优惠政策指导意见明确将对光伏进行高补贴之后,为防止美国的补贴利益输送给进口光伏产品,必然会对东南亚进口光伏产品进行关税等方面的限制。陆川认为,这可能将是未来美国光伏市场政策变化的第一种情景。

在陆川看来,对于东南亚光伏制造企业来说,相对比较理想的情景,是美国市场的政策变化很可能是渐进式的,比如要求组件的主要原材料有部分须在东南亚当地生产。如果是这种情形,东南亚的光伏制造供应链完全能够满足,因为目前已有光伏玻璃、边框、接线盒、背板等企业在东南亚设厂。

而随着美国本土光伏产品供应能力的逐渐提升,美国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对东南亚光伏供应链本地化程度的要求,比如要求电池本地化、拉棒切片也要本地化等。

在陆川看来,这很可能将是未来美国光伏市场政策变化的第二种情景。

第三种情景,则是要求到美国本土进行制造。

陆川认为,目前一些中国光伏企业开始在美国本土投资组件厂,就是为了应对这种可能的政策情景。

“不排除美国未来会采取一刀切的政策,要求电池、硅片也要在美国生产,但这可能会有一个比较长的过渡期,因为短期内美国本土的供应链是难以建立起来的。”

陆川认为,美国未来的政策变化大概率会采用这样一个类似的过渡方案,其进度会以美国本土供应链的建设情况而定。

比如,在美国拥有一定规模的组件供应能力而其他环节的供应能力仍然不足时,允许美国组件制造企业从东南亚等地区采购非中国大陆的电池、硅片等。如此,一方面有可能促进光伏制造业向美国制回归,另一方面其组件供应也不会断档。

对于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国投资制造最终能否顺利拿到补贴,陆川抱持相对谨慎的态度。他认为,光伏企业究竟要不要到美国投资设厂,最好还是依据已有的政策情景更多从投资性价比的角度予以考量。

“从美国的角度来讲,可能还是希望和大陆的供应链切割得越多越好,但未来究竟会怎么变,除了市场需求会不会出现断供这个基本的依据,同时也与未来的国际地缘政治大形势息息相关。”

相比美国而言,陆川认为,欧洲市场未来的政策发展趋势,可能会更为务实理性一些。“欧洲过去有关税,后来之所以取消,其实就是一种理性的表现。”“最近我去欧洲,在与当地客户的交流中感觉到,他们有一些人虽然也不希望完全从中国进口光伏产品,但由于从其他地区进口会大幅拉升系统投资成本,从而导致收益率下降,因此他们更希望最多做一些进口来源的比例要求。”

据陆川了解,目前欧洲的光伏协会有一个正在游说的政策方案,其中建议,在大欧洲范围采购5-10%的比例,其余90-95%仍然从中国进口。

“虽然欧洲的不少设备制造商希望完全实现欧洲制造,但很多电站投资者都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他们的想法是最好给出一个配额,比如5-10%由欧洲供应,这部分可以享受特殊的补贴政策。如此,既有利于部分制造向欧洲回归,也有利于欧洲光伏装机市场的平稳发展。”

在陆川看来,欧洲到2030年的市场规划是清晰的,而且这个规划是欧盟对所有成员国的一个义务性条款,是必须要实现的,不然就会影响到其拿到欧盟的补贴。

与此同时,欧洲还提出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制氢,按其清洁能源制氢规划,未来欧洲需要的清洁能源装机至少是现在的5~10倍。

“这对于未来个别国家市场政策波动带来的冲击,会是一个很好的平衡。”

对于今年全球光伏市场的新增装机情况,陆川预计,估计会在280-300吉瓦左右。其中,中国估计会达到160~180吉瓦。

本次展会,正泰集团旗下组件制造企业正泰新能隆重发布了其最新产品ASTRO N7,并获得了全球首批cTÜVus证书授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