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双良节能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双良硅材近日与安徽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英发德盛科技有限公司和宜宾英发德耀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硅片采购框架合同》,合同约定2023年度,预计向全资子公司采购单晶硅片2.45亿片,预计2023年度销售金额总计为20.09亿元(含税)。
月内拿下超80亿订单
(资料图)
维科网光伏注意到,这已是双良节能在3月签订的第四个硅片销售大单。
3月12日,亿晶光电与双良硅材签订3.34亿片采购单晶硅片合同,累计金额约27.39亿元;3月21日,江苏中清与双良硅材签订单晶硅片1.35亿片采购合同,累计金额约8.61亿元;3月22日,大恒能源与双良硅材签订晶硅方锭7800吨采购合同,累计金额约26.02亿元。
叠加本次合同,双良节能在3月签订的硅片销售合同已达82.11亿元。如此成绩,不免让人联想到同样在近期收获巨额硅片订单的光伏黑马上机数控。
事实上,双良节能“豪赌"光伏的决心,丝毫不输给上机数控。
“豪赌”光伏
资料显示,双良节能于2003年上市,此前一直将溴化锂制冷机作为主营业务,国内市占率达到60%。
2015年,双良集团将双良新能源置入双良节能,后者主营为多晶硅还原炉业务,截至2020年,国内市占率已近70%,但受限于行业规模较小,双良节能整体业绩也没有太大增长。甚至在2020年,业绩还出现了同比下滑。
彼时,恰逢光伏产业爆发,硅片赛道更是让上机数控成为了光伏黑马,吸引了双良节能的注意。
2021年2月,双良节能宣布成立双良硅材进军单晶硅片,将在包头市稀土高新区分两期建设共40GW单晶硅项目。6月29日,其硅材料研发中心就出炉了首根大尺寸单晶硅棒。
如此惊人速度得到了大批企业注意,自2021年10月起,双良节能跟下游电池片及一体化企业陆续签订长单销售合同。截至2022年9月,其单晶硅片销售合同累计预估金额已超过900亿元,丝毫不输给上机数控。
2022年上半年,双良节能实现营收42.96亿元,同比增长243.87%;净利润3.53亿元,同比增长244.74%。其中,单晶硅棒和硅片销售收入高达20.67亿元,已成为双良节能最大营收来源。
业绩预告显示,双良节能预计2022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9.5亿元到10.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06.32%到238.57%。
与此同时,双良节能还签下了多则硅料采购合同,震惊光伏圈。
2021年,双良节能分别与新特能源、协鑫科技、亚洲硅业签订硅料采购合同,累计采购数量为16.016万吨。
2022年7月,双良节能先后与通威股份、新特能源超过20万吨硅料采购合同,预估金额均超过500亿元,累计预估金额更是高达1144.7亿元。
光伏“小隆基”
保证上游原材料供应的同时,双良节能也注意到了光伏行业的变化。
在垂直一体化趋势下,不仅头部企业正在加强上下游布局,就连双良节能的“前辈”上机数控,也在进行一体化布局,涵盖硅料、硅片、电池片、光伏组件等环节,一体化程度甚至高于部分头部企业。
对此,双良节能并未盲目跟随,而是基于自身情况,采取了隆基绿能早期的发展策略,通过进军光伏组件,带动其硅片销售。
2022年4月,双良节能发布公告称,拟在包头稀土高新区投资50亿元建设20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项目将分期实施。其中,一期5GW光伏组件项目规划建设期为两年。
9月25日,其光伏组件产品就成功实现量产下线;10月,双良182和210光伏组件成功收获TüV南德意志集团颁发的证书;今年1月初,双良节能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组件目前产能接近5GW,后续产能建设将根据产品市场情况适时推进。
此时,距其宣布进军光伏组件生产还不到一年时间,再次展示出“双良速度”。
据双良节能2022年半年报显示,其硅片年产能已超20GW,目前正在全力推进40GW单晶硅二期项目(20GW)项目。预计2022年末大尺寸硅棒/硅片实际产能将实现50GW。
待硅片产能再进一步后,双良节能或许也会像数年前的隆基绿能一样,开始进军光伏电池生产,从而完成垂直一体化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双良节能不仅在光伏行业的布局和隆基颇为相似,在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布局也是如此。
2021年3月,隆基绿能注册成立控股子公司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同年10月对外发布首台碱性水电解槽。2022年4月,隆基氢能产品实现交付。
2022年9月,双良节能旗下双良新能源首套1000Nm3/h绿电智能制氢系统下线,11月,双良新能源首套绿电智能制氢系统顺利发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