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五祖弘忍终其一生都生活在湖北黄梅一带,其中的五十年就居住在双峰山和冯茂山。所谓东山法门,是从弘忍所住的冯茂山得名的,此山在黄冈市黄梅县东12里。禅宗四祖道信和弘忍都非常重视坐禅守心。“守心”在道信那里他称为“守一”。此处的“一”指空净之心,亦即真如,本性,佛性。所谓守一不移,是运用万物性空的智慧观照事物,如此日夜不停,坚持不懈,就能心意集中,保持禅定状态,进而明见佛性。

佛家将修行人的成长历程划为四个阶段,就是“信、解、行、证”。“信”就是相信,愿意来学;“解”就是认真来学习并有所理解;“行”就是认真去做、去实践;“证”就是真正体证到所学理论的真实境界。


(资料图)

“一实不二”,就是讲世间万事万物原本就是一体平等,而无分别的。“不二”就是无差别和平等的意思。功法和门派很多,终极是不二的。这个不二就是古圣先贤所说的“天人合一”、”炼虚合道”、“明心见性”。只有修炼层次较低的人才有门派之争,进入高层之人都明白万法归宗:“不二法门”。

在佛教中,不二法门是所有法门中最高的一个开悟法门。佛教认为共有八万四千法门,而不二法门是其中最高境界。不二法门是禅宗美学思想的核心之一,不二法门的实质就是对二元对立的超越。禅宗运用“不二法门”,超越一切对立,以明心见性,回归于清湛纯明的本心,彻见“本来面目”。

“三界唯心”就是说三界都是由我们的心所创造的。万法唯识就是说一切事事物物、思想都是我们的识所变现的。宇宙的本性虽是真空,但又能无中生有。性虽真空,但性又表现出无限的作用。它是通过变现出来的万事万物,来显现它无穷无限的作用。这个万事万物表现出来的作用即是“妙有”。“性”与“相”本来就是一不是二,是不可分割的。这就是佛法所谓的“不二法门”。

正是由于万事万物都是真空的显相,真空的本性决定了万事万物实不可得的特性。人们只能用万事万物的各种作用,但实际却得不到它。“真空妙有”四个字道破了整个宇宙的真相,“不二法门”道破了本性真空与万物妙有之间的关系。

菩提是清净的正觉,烦恼是妄想、无明。烦恼和菩提是一体不二的;迷了就是烦恼,悟了就是菩提。烦恼可以长养菩提,正如污泥里面可以生长莲花一样。智慧根植于烦恼而生,并依据对烦恼的“消化”、“吸收”而长,从而使之日渐丰厚。烦恼的根本意义在于:它能唤醒人们对生命真谛的认识,进而自觉自律地通过不断地苦心修炼而完善人格。

菩提,在佛教是指断绝烦恼,破迷开悟,恢复了自性的光明,达到了涅槃的程度。正因为有了烦恼,我们才有了修行觉悟之道的必要;也正因为有了菩提觉悟之道,我们才能斩断烦恼,获得解脱。

平常心即道,就是要人们在平常的事务中,去随机应对,将自己的事情做好,在应对事物的过程中,磨练自己的心性,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道是最普遍的、最平常的、最自然的、最简单的存在,也是宇宙唯一普遍的存在。回归至简单、纯朴、自然的状态就是平常心,就合于道,从而入道。

有形的被无形的主宰,生灭的以不生灭的为根。自性的清净之光就是心灯,照见五蕴皆空。佛教所说的“平常心”是看待世间一切都不起执着、不起分别。一个人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信仰,就是为自己点燃了一盏心灯,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身在何处,都不会迷路,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归处。

发愿是对于自己希望实现的事情,内心中生起的一个愿望,发愿会产生一种牵引我们生命方向的力量,就叫“愿力”。发愿不仅仅是喊口号,要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发愿不是追求个人私欲的满足,而是对自己的成长有要求,对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和创造的价值有目标。

愿力是正向的执着,是改变业力的关键所在。愿即“择善固执”,其关键在“择善”。愿力即是“用未来决定现在”,未来希望如何,当下就要如何努力,而不是停留在对未来的幻想中。如果内心的想法不能指导现在的行动,那就变成了妄想,而不是愿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