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召开,文登区大水泊镇党委获得“山东省乡村振兴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成为文登区唯一获得此殊荣的乡镇。

高含金量荣誉的背后,蕴含了大水泊镇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一组组数据可以解读大水泊镇乡村振兴“动能十足”的秘密:打造了“匠心营造”初家村、“石磨麦香”口子村、“威漫六水”瓦屋庄村等17个美丽乡村;培育浩威户外用品公司等镇域企业,全年工业总产值实现1.12亿元;流转5000亩闲置土地,为村民提供8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村集体增收2000万元;引进31名人才作“首席专家”,规划设计、社会教育等专业216名“新村民”入驻小镇,带来智力引擎;精心打造了45个示范村、3999户示范户、2135户精品户,在文登区示范先行。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大水泊镇以“耕读小镇·大水泊”为发展目标,突出党建引领,以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发展为抓手,高点定位、聚力突破、全域推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威海设计谷举办的露营节火爆“出圈”。资料片

党建引领

走好乡村振兴“共富路”

“我们村大樱桃采摘今年‘火’了一把,这离不开前期大家伙帮忙推介宣传。”“游客去你们村采摘完了,正好来我们村住民宿。”6月21日,口子村村委大院党员活动室里,一场关于探索共建共富的“谋划会”正在举行,口子村、洪家庄村等几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齐聚一堂,共谋发展路子。

有资源大家齐分享,有困难大家一起帮,这一幕得益于大水泊镇以党建引领探索的“跨村联建”“共富联盟”新模式。

去年以来,大水泊镇以口子村作为领建中心村,聚集周边的洪家庄、万家疃、洪山、歇驾夼等村,一起踏上共富路。

“口子村帮俺村卖樱桃,俺村种植的优质小麦往口子村里送,我们现在就是一家人。”歇驾夼村党支部书记王大彬说,这两年,口子村成立了威海石磨麦香农作物专业合作社,打造高端“胶东花饽饽生产基地”及“胶东花饽饽展馆”,村内生产的“石磨麦香”面粉和花饽饽名声鹊起,村集体增收50多万元。如今,5个村抱团发展,实现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产业联兴。

包片干部一起研究农村工作。资料片

在大水泊镇,包括口子村、土埠岭村在内,越来越多的基层党组织带领村庄加入共富“朋友圈”,实现了握指成拳的合力。

合力体现在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这一重要环节。在党组织领导下,村片镇三级治理机制不断完善,形成镇域社会治理“一盘棋”。

5月,在大水泊镇河清片片务会上,六山张家村党支部书记反映村内一位村民家西南侧水管往外溢水。镇上包片干部吕美玲了解后,在会后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发现故障是由水管老化引起的,于是向镇上申请更换水管,最终将这个问题解决。

这是大水泊镇推行“片务半月谈”议事制度的一个缩影。在大水泊镇,全镇90个村被划分为9个片区,包片委员每半月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包片包村干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一次会议,大家围绕各个村里大事小情,坐下来一起谈思路、想对策。

“片务半月谈”议事制度实行不到一年,带来的社会治理红利比比皆是。“‘半月谈’上能解决的,当场解决;解决不了的,就镇上研究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大水泊镇党委副书记鞠传鹏说,目前,大水泊镇通过“片务半月谈”议事制度累计解决大小问题1023个,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黄精馆工作人员向游客介绍黄精产品。资料片

产业兴旺

农民挑起“金扁担”

在答好乡村振兴这场“开卷考”中,如何做好土地文章是“必答题”。

大水泊镇牢固树立大抓经济的鲜明导向,让传统农业搭上科技化现代化快车,走上了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致富路。

端午前后,正是我市夏忙时节,大水泊镇毕家店村的2000亩高效农田一派繁忙景象。一台联合收割机轰鸣而过,所到之处沟垄成行,金色麦粒几秒内破“壳”而出。“现在我们种地不靠人多靠机器。用上大型收割机,500亩小麦一天就能收完,效率是之前的5倍。”田园综合体项目负责人辛龙夫说。

长期以来,大水泊镇全力推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努力让“小田”变“大田”、“农田”变“良田”,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去年,大水泊镇带着高标准农田的规划和满满的诚意寻找“合作伙伴”,收到济宁恒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抛来的“橄榄枝”。

落地大水泊镇后,恒丰流转了2000多亩闲置土地,重新翻耕施肥统一划分了500亩和1500亩两大地块,分别种植小麦和糯玉米。“我们全部采用机械化,2000亩土地用无人机喷洒打药3天就能完成。”辛龙夫说,“高标准农田+高机械化”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农作物由原先的2年3季变为2年4季。

大水泊镇的农业现代化图景远不仅如此,打破过去农业生产“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和土地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去年,大水泊镇党委大刀阔斧搞改革,整合辖区31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成立镇级联合社,对撂荒地及村庄土地进行土地托管、土地流转及农资服务,实现全镇农业抱团发展。

“镇级领办合作社,大水泊镇实现‘1领31’发展。”鞠传鹏表示,借助联合社这个大平台,31个村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更吸引了龙头企业和“新农人”的目光,给传统农业赋予了二三产的生机活力。

6月,大水泊镇后村的彩云间开心农场里,30座智能樱桃大棚引人注目。“兵乓球”般大小的樱桃个个圆润饱满,色泽鲜艳。这些曾斩获中国好樱桃大赛金奖的大樱桃长势良好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种植生产方案。大水泊镇农业种植专家、彩云间开心农场负责人石乙良介绍,农场采用生物防治,通过大樱桃促成栽培技术,成熟期提前40—60天,果重增大50%,含糖量提高20%。

在“新农人”石乙良带动下,后村的传统种植搭上了科技快车,而这在大水泊镇并不是个例。镇级联合社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整合洋丰科技、传福参业、恒德农业等龙头企业,对镇域内成片土地进行流转,立足优势特色资源,种植瓜蒌、地瓜、西洋参等特色订单农业,现已流转5000亩土地。这种针对不同土地资源的精准运营和特色运用,打造了石磨麦香面粉、恒德农业等一系列特色品牌,大幅提高了土地效能,带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农业的转型升级为村民提供了8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集体增收2000万元,为土地注入满满“活力”,为农业赋能增收提供了无限可能。

如今,大水泊镇各村各户实现了“科技范”种粮,“大铁牛”农耕随处可见,镇级联合社带着村级合作社把各方资源统筹起来,让科技掀开了大水泊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特色乡村民宿成大水泊镇乡村旅游重要业态。资料片

“双轮”驱动

特色小镇后劲十足

“大水泊镇上的‘首席专家制度’和‘新村民计划’,完善乡村人才政策体系,成为赋能乡村发展的文登模式。”在去年9月开展的全国乡村建设行动现场培训会暨“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中,大水泊镇作为实地调研点之一,得到了15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广泛点赞。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大水泊镇坚持“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以城市高端人才尤其是高校人才为纽带,创新推行首席专家制度,打造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耕读模式,为乡村振兴绑上“加速器”。

盛夏时节,走进大水泊镇岐阳村,昔日的破旧民房变成共享专家工作空间,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在这里休憩办公,空气中弥漫着附近面坊、油坊、酒坊等加工工坊飘来的香气。这是大水泊镇岐阳村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张海英规划建设的“乡村振兴·智慧谷”岐阳生态文化圈项目的生动一幕。

岐阳村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张海英在授课。资料片

“村里的17间闲置民房进行‘活化’,赋予新的价值与功能。”张海英说,如今岐阳村“乡村振兴·智慧谷”建起集公共休闲、专家办公、智慧谷共享空间等特色区域,开展游学体验、亲子活动等,构建了三产融合的体验销售模式。“目前,‘智慧谷’已吸引了十几位各领域专家前来服务小镇建设。”张海英说。

镇政府西南边的岐阳村在首席专家张海英带动下,“智慧谷”里研学游发展热火朝天;西北角的初家村设计谷里,在首席专家李久太的推动下,“网红”效应不断凸显,成为年轻人争相追捧的“诗与远方”。

今年“五一”假期,来文登大水泊设计谷参加露营节成为年轻人的潮流。大家三五成伴走进自然感受野趣,体验烧烤派对下的音乐狂欢,小镇里撑起的“帐篷花海”迅速在朋友圈和社交平台火热“出圈”。“露营节活动吸引了1000多名市民、游客前来‘打卡’,大家吃住在设计谷里,不仅带来了人气,更带动了增收。”李久太说,威海设计谷作为省级重点文创项目,是国内首个优质设计师、设计院校资源聚合地。

这几年,大水泊镇依托“首席专家”制度,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风貌”发展思路,让首席专家成为乡村规划师,与村庄“结对”,围绕文化IP已经打造起了初家“设计村”、瓦屋庄“漫画村”、团山“围棋村”、“石磨麦香”口子村等17个样板村,年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300多万元。

挑起农业“金扁担”,激活人才文化内生动力,大水泊发展活力无限。大水泊镇将以人才振兴为抓手,将人才作为全面振兴战略支撑,不断激活乡村振兴“动力引擎”,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签审:颜   潇

审核:刘倩倩

编辑:王好洁

文字记者:李万玉 通讯员 邢丽云

|声明:原创作品|

版权归威海日报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