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没有一种既可以享受泡沫、又可以全身而退的方法。我们的专业性只能体现在如何识别泡沫、识别泡沫的程度、尽力克制自身。


(资料图)

本刊特约作者 凌鹏/文

泡沫本是金融市场常见的东西,纵观整个金融史有诸多泡沫。对于泡沫,我们事后不能抱着嘲讽和鄙视的心态,因为几乎每次泡沫都有其合理之处,并且泡沫破灭之后产业依然前行。

我之前曾对金融泡沫做了一些解读,但发现依然有很多误解,罗列如下:

误解一:泡沫都是乱炒。

很多人认为泡沫都是乱炒,理性的人不会参与!可事实是:金融史上的任何一次泡沫都事出有因、有深刻的产业及社会背景,并且在泡沫破灭后都遗泽深远。比如荷兰至今仍是花卉之都,火车、飞机、互联网更是根本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这个市场或许有一些无厘头的行情,但这种行情不会长远。持上述观点的人会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只要当前的行业是未来的方向、正当行情,就不可能是泡沫,无论多贵、多离谱都无所谓!

误解二:产业破了、政策变了,泡沫才会崩溃。

有些人承认新兴行业会产生泡沫,但觉得只要产业方向确定、政策支持、渗透率还要提升,行情就不会破。可事实是:2000年3月科网泡沫破灭的时候,互联网的渗透率还在很低的位置;2007年蓝筹泡沫破灭的时候,当年所讲的“人口红利”“城镇化率提升”等故事都在兑现;2015年创业板泡沫破灭的时候,移动互联网的红利还未燃尽……

产业演进和政策支持并不是泡沫破灭的先决条件。那到底什么会刺破泡沫?说实话,我们并不知道。有些人说货币政策的变化才会刺破泡沫,因此在加息之前是安全的。但从美国和日本的诸多历史上看,泡沫很多时候是随着加息不断扩大、直到破灭,很难把加息看作是逃命的信号,比如1999年5月美联储就开始连续加息,但纳斯达克直到2000年3月才崩盘,中间涨了好大一段;有些人说要关注专业做空机构的动向,比如浑水,但很多时候他们做空后股票还要狂涨一波;有些人说要关注各类指标例如著名的SHILLER PE,但这些指标只能帮你衡量泡沫的程度,并不能指示“会不会继续涨”,按照SHILLER的标准,纳斯达克在1999年甚至1998年就可以崩盘,《非理性繁荣》最成功的地方就是鬼使神差般地发表在2000年3月。有些人说可以买二三线涨幅较小的股票,回避泡沫的龙头,但这种方法其实就是贪婪和恐惧的妥协,既想吃肉、又不想挨打,其实一旦泡沫龙头下跌、二三线的可能跌得更多。

总之,这世界上没有一种既可以享受泡沫、又可以全身而退的方法。我们的专业性只能体现在如何识别泡沫、识别泡沫的程度、尽力克制自身。

误解三:泡沫就那么一小段。

很多人认为一只股票的价格从50元涨到400元,就380元到400元那段算泡沫,之前都不是。事实上,可能100元以上就已经是泡沫了,泡沫的幅度可以很大、持续的时间可以很长。

所以,很多人会为错过许多而遗憾。可实质上,只要你不想跟泡沫共舞,后面的时间和空间就跟你没关系了。这不是幅度的问题,而是认知的问题。

误解四:小心一点、狠心一点就可以做到全身而退,哪怕半身而退。

很多人承认找不到完美辨析和分析泡沫的方法,但又舍不得肥美的行情,因此就采取折中的方法。闭着眼睛追,只要回撤20%或者30%就剁。

事实上,这种方法停留在理论层面。

一波行情从开始到走向泡沫,中间不会没有调整,而且越到后面调整的级别越大。但一波行情之所以能把所有人都卷进来,就是每次调整、每次下车的人都被打脸。渐渐地,大家的衡量尺度越来越大,认为这种行情调整30%是正常的。

所以,当一波行情回撤了30%,根本无法判断这是牛市调整还是末日审判。可能要50%才知道结束了,但那个时候一切就晚了。这就是为什么一旦泡沫破灭,很多股票要跌70%甚至80%,并且这还都是正经做事的好公司。

泡沫行情的最大问题就是使投资充满了随机性,专业选手体现不出优势。这就像一场奥运会次轻量级的拳王,非要在街头和一群混混械斗,毫无优势可言!

(作者为荒原投资投资总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