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消费 杨柘

三巽集团去年登陆港股之后,内房企赴港上市几近冰冻。不是它们不缺钱,而是缺少一个让港股投资者放心的理由。

港股投资者们历来对内房企保持谨慎。2019年以来,内房企陆续奔赴港股上市,如今或是陷入流动性危机,或是业绩下行,股价跳水、估值走低。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前递表的嘉创房地产、中亿基业和迪赛基业有什么胜算?

经营成色

日前,中亿基业再次向联交所递表之时,身后多了嘉创房地产和迪赛基业两个小伙伴。

这些名不见经传的中小房企组团式奔赴港股,很容易给外界一种幻觉:内房企的春天要来了吗?

在这3家房企中,中亿基业还算是规模较大的一家。据招股书,截至2021年末,公司土地储备应占总建筑面积718.41万平方米。

据招股书,2019年-2021年,公司收入分别实现21.25亿元、56.36亿元和129.45亿元,同期净利润5.15亿元、8.43亿元和13.84亿元。

公司收入规模膨胀,主要是攀上了万科这棵大树。2017年,双方设立平台企业中房万科,2021年,中房万科贡献总收入79.72亿元,占公司收入61.6%。同年,该企业实现毛利润15.79亿元,同比增长1133.59%。

截至今年1月,中房万科在银川、西宁有10个开发项目,总建筑面积314.68万平方米。

正是在万科助力之下,中亿基业成为横扫西北市场的黑马。按合约销售额计,公司2020年在银川、西宁所有开发商中位列第一。

嘉创房地产出身不俗,由嘉利国际(01050.HK)分拆而来。

嘉利国际是一家主营五金塑料和电子制造的港资企业,主要工厂设在东莞,2015年试水房地产业务,逐渐成为公司第三大业务。

嘉创定位大湾区精品住宅物业发展商,截至目前,在东莞凤岗镇、惠州博罗县合计拥有3个项目,土地储备建筑面积20.38万平方米。

公司主要涉足东莞及惠州的各种“三旧改造”项目,其中嘉辉豪庭4期及5期为自2018年起的典型项目,通过三旧改造开发,总地盘面积为61864平方米。

这使得公司盈利水平奇高。2019年至2021年,毛利率分别为70.58%、72.44%和72.67%,净利率分别为28.60%、26.76%和27.17%,秒杀一众房企。

迪赛基业继续去年两次递表失效后,日前再次递表。

公司主要业务是房地产代理服务,公司报告期内,该业务占公司总收入的94.4%、89.6%和86.7%,且集中在宁波和苏州。

据招股书,公司收入从2019年的1.85亿元增至2021年的2.15亿元,年度溢利从0.12亿元增至0.38亿元。

问题重重

上述房企规模不大,看起来船小好调头,但它们的业务区域相对集中,且土地储备有限,给日后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嘉创房地产的土地储备来自城市更新项目,主要是东莞凤岗镇嘉辉豪庭3、4、5期,总建筑面积15.87万平方米,且已落成竣工,另外,在惠州博罗县有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罗浮公馆项目,尚在开发之中。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土地储备作为未来发展。

在土地储备方面,中亿基业倒不必太多焦虑,毕竟这家成立20多年的老房企,无论是公开拿地,还是合作开发,均左右逢源。

2017年,公司和万科联手之后,对万科的依赖性已经显露出来,且合资企业在公司业绩里的权重越来越高。

招股书披露,2019年至2021年,中房万科贡献收入分别为0元、12.09亿元和79.72亿元,占公司收入的0%、21.5%和61.6%。2020年至2021年,中房万科毛利分别实现1.28亿元和15.79亿元,分别占公司毛利总额的7.39%和50.02%。

万科助力中亿基业的发展,合资企业盈利水平不如自身。

2020年至2021年,中房万科项目开发毛利率10.6%和19.8%,中亿基业开发项目毛利率35.9%和32.1%。而且,中亿基业整体毛利率从2019年的38.3%下滑至2021年的24.5%。

这或许是公司傍上大哥万科必须付出的代价。

另一方面,中亿基业近年来借贷规模逐年升高,2019年-2021年,借款总额从13.50亿元增至23.98亿元。

截至今年2月末,公司一年内应偿还银行借款3.44亿元、其他应偿借款6.11亿元。(未经审核数据)

公司不得不通过非银渠道资金。今年2月,公司向非金融机构的第三方公司获得三笔借款合计1.22亿元。最高一笔借款年利率9.0%。

截至2021年,公司资产负债率74.9%,高于三道红线中资产负债率规定70%。

像中亿基业重仓西北市场,有着明显地域局限,没有太大的腾挪余地,再者这些西北城市地产投资、城市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距,无论是从政策上还是土地方面,可享受的红利空间十分有限,给公司产品开发和去化平添不少风险。

上市难度增加

内房企奔赴港股上市,在2019年就已掀起热潮,最近几年逐渐降温,去年仅三巽集团1家上市,且是经4次努力才得以如愿。

港股市场对内房企的看法也出现了很多变化,主要是此前在港股上市的正荣、港龙中国、上坤地产、祥生控股等一大批内房企的表现并不算出色。不是这家流动性出了问题,就是那家业绩暴雷陷入债务危机,经营业绩下降更是普遍。

对于内房企来说,通过在港股上市对接资本市场获得低成本资金,短期内能解渴,根本还是靠自身经营能力提升。

内房企通过联交所聆讯上市并不难,但如何让港股投资者获得信心不易。开盘遇冷、股价破发等状况屡见不鲜。

比如汇景控股认购不足,港龙中国、上坤地产发行首日破发等,在多家内房企身上重复应验。

这除了港股投资者对内房企一向谨慎,还有企业自身经营业绩不达预期,且过高的杠杆导致经营风险陡增。

特别是在内地楼市调控政策和融资环境趋严之下,动辄全国扩张的疯狂战略,无疑增大了风险。

推荐内容